袁智聰:「它不只是一個live house,大家有時忽略了,他們同時是搞手。」
周四晚上,觀塘某工廈單位內,冷氣不足,卻站滿三百人。有西裝友、外國人、文青少女,還有中年潮人;有人第一次來,但更多是「熟架步」的常客。這晚演出單位有名瑞典後搖滾樂隊pg.lost、本地樂團Smoke In Half Note和Pasha。未聽過?正常的。獨立音樂,就是獨立於大眾媒體和主流體制,未接觸過的肯定是大多數。不過這不代表他們就要被排擠甚至壓迫,至一個演出場地都容不下的地步。它是Hidden Agenda,一個讓本地獨立音樂人表演、吸收並彼此滋養的空間。
不只是場地!
「獨立音樂界紅館」的比喻並非最準確,HA的江湖地位不僅來自場館的用途。袁智聰指:「大家有時忽略了他們是搞手。」HA出名氣氛好,音樂類型夠廣。場地是自己的,才能讓搞手和觀眾都盡興。「本地缺乏這種容納三百人,及任何音樂類型的場地。HA要幾癲有幾癲,撞到癡肺,啤酒瀉滿一地也可;由文青音樂到美國hardcore到歐洲post-rock都可以handle。其他live house通常定型了某一兩種類型,或以local為主,HA會引進台灣、內地和外國音樂。」
香港不是沒有表演場地,但樂種定位清晰,不少是餐廳,共通點是空間小,較適合acoustic表演,像HA一樣能搞band show的「樂人地帶」去年也無奈結業。許仲和(阿和):「外面的場地或搞手都好保守,好多事情不敢嘗試,認為音樂一定要好舒服、好細聲,或人聲要最大。給他特別一點的就會腦閉塞,接受不了。」Live house難以生存,恐怕不只是土地問題,更欠缺市場支撐。
開拓音樂想像
在香港,主流和獨立音樂是互不相干的兩個世界。不像台灣,林宥嘉邀請獨立樂隊在演唱會合作,便能互相介紹給各自樂迷。本地兩群聽眾則幾乎全無重疊,於是後者永遠是小眾。阿和指live show的收入最多只有售賣門券和紀念品,經營甚難,又慨歎本地樂迷視野狹窄。阿和:「這一代香港人聽音樂仍很膚淺,只著重表面。收音機或電視台播甚麼便聽甚麼。始終要從基本教育開始,告訴你音樂是甚麼。」
阿和邀請單位演出,從來不計較他們知名度,去HA的人要抱住開放心態隨時接受新事物。「你覺得他們偏門,沒人認識,又要蝕錢。但我們就是做很多偏門東西,反而之後有好多人去聽那類型。」
不止聽眾,不少樂隊也在HA獲得啟蒙。這或許跟他自己的啟蒙有關。「小時候在漫畫店聽到日本動漫歌,老闆便把專輯介紹給我。聽完我覺得:這些才叫band嘢!然後會去追,慢慢認識更多。我們需要有第一個人告訴自己,才會開始追尋。但至少要讓人知道可在哪裡找到音樂。」
阿和:「我不是在影響香港音樂,而是影響香港人。我沒能力影響香港音樂,但我可以聚集一群喜歡音樂的人;或是演出,或這地方的存在,讓他們可對外宣揚音樂給更多人認識。」
HA如何出現?
其實一開始並不偉大。很多年前,阿和賣band tee生意失敗,之後黏著朋友一起住,過「六樓后座」式生活。直至頂租了樂隊朋友的band房,因地方大,有晚大家喝醉,說不如築起舞台搞搞show。以為是酒後亂言,誰知翌日有人跑去買水泥,阿和開始拆地板,又從四方八面借來器材,就出現了第一場音樂會。誰也猜不到往後發展。
孕育新Band之地
這晚有份表演的Smoke In Half Note成立兩年,最珍惜這空間的養分。「這裡最好的是會找很多不同類型的音樂人來表演,然後找來相關的新band做supporting。例如我們第二場已經幫澳洲的Sleepmakeswavs玩opening,能夠跟自己好喜歡的樂隊同台演出好感動!pg.lost也一樣。外面通常是哪種類型hit就做哪類,又永遠只找最出名的人,其他人沒機會。Band缺乏機會和經驗就不能成長,有流動性才好玩嘛!」

任我們玩!
HA曾設立“Newbie Agenda”平台,把舞台給予本地新樂隊,即使明知觀眾不會多。Smoke In Half Note也是受惠者之一:「我們第一場表演,想在台前掛一塊白色大布幕加projector玩投射,觀眾看不見我們。告訴阿和,他便叫我們自己在天花板鑽一個洞吊起projector。其他場地哪會容許?」
除了音樂,還有回憶
袁智聰曾形容HA,商業性質不高,是「獨立音樂的一片樂土」,他記得首次去第一代HA是看民謠歌手李志演出,入場時還見到李志在沙發睡覺。「那地方好正,洗手盆是爛的,洗手時會弄濕雙鞋,又有5元一罐青島,感覺好underground之餘,看到他們不是為了賺錢。」家庭式經營的HA,就是一個音樂愛好者的聚腳處,不是一盤生意。它打破了台上與台下,搞手與觀眾,樂隊與樂迷之間的界限;你會看見阿和穿短褲踢拖走來走去,玩得高興時請你飲酒,甚至試過不收票費。
攝影師:Moment @Meeting people (is) not easy
以照片連結HA人
在HA音樂會總遇見幾個拿著相機,不停穿插前後台的人。他們既是攝影師也是忠實樂迷,每月總來幾次,笑言是來「呃騷睇」。其中一個是Moment,知道第三代HA或將告別,他決定辦相展。「第一次去是在二代HA看台灣樂團馬克白,之後開始接觸香港indie音樂,但不是每次都找到朋友一起去,我又常『遊魂』,所以決定拍下live show 發生的事,又慢慢認識了身邊的人。HA可貴之處是演出前後,音樂人會在台下chill,跟樂迷完全沒隔膜,完show又不會趕你走,人人可在這裡毫無保留做自己。」他希望藉此感謝每個來過HA的人,大家亦能重聚。
“Hello Strangers” HA第三代回顧相展
日期:10月2日
地點:Hidden Agenda
Smoke In Half Note成立雖然只有兩年,各成員六七年前已開始在HA演出或當觀眾,閒時亦會上去「打躉」,和其他band吹水、打機或吃飯,「這裡好像遊樂場」。
後記:地下社群自救
對於小眾文化社群,十天籌五十萬一點也不易,尤其時間不足,不能像以往舉行籌款 / 救亡音樂會,亦未能放上集資網站。但消息一出便一呼百應,加上友好音樂平台「Zenegeist 識你佳」極速在上周末辦了義賣兼義演市集,短短兩天籌得十萬元。正如「識你佳」版主果占所言:「對我和一眾band仔而言,這地方絕對是香港地下音樂最具象徵性的地標和集體回憶。」結果只消一星期便成功募資51萬,HA 4.0的命運漸露曙光;原來愈被壓制埋在地下的種子,盛放的花兒便愈燦爛。
https://www.facebook.com/popd.hk/videos/1777190945886888/
#521 metro Pop
Text:Lorraine
Photo: Wai、Moment @Meeting people (is) not 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