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dden Agenda(HA)「被迫遷」的戲碼再度上演。話說HA七年來也居於觀塘工廈內,像遊牧民族般遷徙過兩次,又要在過時法例的規管下苦苦求存。第三代HA好不容易經營了四年多,惜今年五月底負責人許仲和(阿和)再次收到地政署警告信,指他違反工廈租契,這或將令業主被釘契。為免業主難做,阿和早前宣佈將於十月中撤出。
幸好,在一片嘆息聲音中,阿和9月初宣佈延續HA歷史,決定進駐地舖並申請「食物加工牌」,以「打開門做生意」的方式對抗。惟地舖租金和牌照費用不菲,於是舉行眾籌,目標是十天集資五十萬。阿和坦言是個倉促決定,但落訂,心情「好緊張,沒空閒憤怒」。「雖然搞show依然違法,再搵位走吧,我們一直像在迷宮中走來走去,找不到出口。但真的不想我跟手足們在貨倉裡攬住堆器材,很沒意義。」
體制外的存活空間
每逢HA出現在媒體,大多是有關被迫遷的報導,他們可說是提出工廈使用權議題的先鋒。除了live house、band房等,不少創意工業的工作室都選址租金相宜的工廈,其實九成九均屬違法,但同時建立了一些有機的工廈文化圈,推動著生態發展,好像觀塘近年發展出獨立樂隊圈。而且相關法例已是七十年代的產物,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年三月才於網誌上說將放寬限制,建議准許在工廈經營「藝術工作室」。但自六 月迷你倉大火後,他和保安局再次表明會加強違契的執法。
折騰多年,是否已沒辦法?每次HA告急也幫忙的樂評人袁智聰說:「我想大家處於抗爭中的狀態。早前他們開了『用工廈人』臉書專頁,好多人仍在堅持爭取,或盡量想想有何折衷做法,因為根本沒可能負擔到商廈。」
- 四代HA回顧
第一代
開業:2009年
特色:位於舊式工廠大廈財利大廈,沒有電梯,單位十分殘舊。
死因:政府的活化工廈政策,後來大廈被賣給地產商作重建。
第二代
開業:2010年1月
特色:位於高良工業大廈,開始漸為外界熟悉,曾被Time Out雜誌評為本地最佳演出場地。
死因:工廈規管條例,違法使用
第三代
開業:2012年1月
特色:位於大業街永富工業大廈,音響器材不斷提升,近年是獨立樂隊找場地的不二之選,也邀請不少外地樂隊演出。
死因:同樣是工廈規管條例,警告信中更列明該單位不得「作工業及/或貨倉用途以外的任何用途」或只能進行厭惡性行業。
第四代
理想開業日期:今年12月
特色:打破以往做法,準備營運「合法、合規」的外賣小食店。
https://www.facebook.com/popd.hk/videos/1777190945886888/
#521 metro Pop
text: Lorraine
photo: Wai、Music Surveill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