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不能倒流,幸好回憶可以重現。午後陽光直照粉嶺坪輋昇平村昇平學校,樹影婆娑,荒草從地生,那裡原是足球場,學生在體育堂擔泥鋤地而建;走過幾步,有爛屋和地上玉泉汽水樽,是校工宿舍和小食部……六十年代的故事,如今演變成段段對話、文字和圖像,甚至藝術裝置,拼湊昔日村校美好時光。
走進昇平學校大門,放眼翠綠,這裡是朱耀光(朱Sir)夢寐以求的鄉土教育場地:「台灣有本書叫《學校在窗外》,說的正是『學習』應和外面世界連結,如果在台灣,這村校是寶,早被拿來做教育。」說「如果」,因為昇平學校現被地政署鐵絲網圍封,政府土地,閒人免進。
自93年停辦後,學校曾被幼聯接手成社區中心,可惜沒一兩年便結業,荒廢至今。朱Sir和藝術家楊秀卓覺得可惜,辦起「活現昇平」活動,讓更多人認識村校價值,思考教育真意。「學校不應該變成體制一部分,常說school of the community,是跟社區的關係。」朱Sir認為村校價值,絕非現時讀書為考試為成績為賺錢的扭曲制度可以取代。

先校後村
昇平學校的歷史有趣,沒有它,地圖上便沒有一條昇平村。這裡多年前是坪輋塘坊村禁區的永傑書室,後改名昇平學校。六十年代初,學生漸多,於是在現址建新校舍。為此村民不惜變賣家中珍貴的樟木,籌募資金,老師帶領學生一起除草開荒,建起這所在打鼓嶺區甚具規模的村校。
後來老師留宿學校,村民遷至校園外聚居,形成小社區,昇平村從此而來。學校停辦,村落猶在,校門外巴士站十年如一,在昇村站見證人來人往。
創作回憶之夏
村校每一處都在訴說往事。朱Sir帶我們穿過鐵絲網走進校園:「這兩間破爛小屋當年是校工宿舍和小食部,裡面還有一箱箱汽水樽。旁邊馬尾松是學生種的,那時夏天太陽曬,種兩棵樹好遮陰。」樹下現在已沒有同學的笑聲,但物換星移數十年後的夏天,居然成為新生代的創作靈感。
楊秀卓早前帶領一班中學生探秘昇平學校:「他們好奇雀躍,甚至想著手回復村校模樣。」楊老師於是想到透過細說往事和物件,以藝術重塑當年面貌。「同學對玉泉汽水樽感興趣,便計劃用汽水樽作藝術裝置,掛在正門走廊;我們還會在鐵絲網外掛上學校的舊照片和故事;學校後花園空地,則以馬尾松葉堆成兩個六呎大圓,重現大自然美學。」

校友露姐姐:大閘門從不上鎖
露姐姐是昇平校友,爸爸是學校的老師,這次活動她提供不少珍貴照片。「昇平是四區名校,那時還沒有『北區』,上水、沙頭角、粉嶺、打鼓嶺合稱四區。放學單車群從學校駛往四區,那日落景象最美。」
學校對她來說是真正的第二個家:「大閘門從不上鎖,放假也走入球場玩,地方都是大家合力鋪建出來的。」露姐姐還記得和同學合辦合作社,每人投資5毛錢當一 股:「離開學校時可以雙倍拿回,那時不懂投資,只覺好玩,爸爸負責管數,我小息放學便和同學一起看檔。」合作社旁便是校工宿舍,有棠叔棠嬸照顧,校內人關 係特別好。

Follow
朱耀光 / 楊秀卓
「活現昇平」負責人
一位是辭工歸園田居的朱Sir,一位是退休老師兼藝術家楊老師,認為教育不在體制之下,而在生活和社區裡面,緊扣連結,希望在香港呈現更多教育的不可能。
facebook:remembersingping
Info
「活現昇平-村校‧藝術‧大笪地」
日期:8月15至16日
時間:10:00-18:00
地點:新界打鼓嶺昇平村
內容:導賞、展覽、昇平墟、本土食材工作坊等
TEXT. NAOMI PHOTO. FRA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