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上網或用apps聽歌,既免費又方便。然而近年卻愈來愈多人品味黑膠碟,亦愈來愈多新大碟推出黑膠版本,確實有點倒行逆施。音樂格式數十年來經歷過5次大轉變,來到今天,潮流竟然回歸黑膠這種原始格式。還是樂評人袁智聰說得好,聽歌如品茶,聽黑膠碟是一種悠閒的玩意,像沏功夫茶般,需要技巧和心情。說起來浪漫,或許這就是黑膠復興的情懷所在。
黑膠迷每每說自己「玩黑膠」,卻無人糾正過這個「玩」字。玩世不恭?非也,黑膠迷既狂熱又執著,並非鬧著玩。全港最執著的黑膠迷,應該是人稱「黑膠碟養父」的鴨記Paul(歐德成),黑膠存貨量達30多萬張。Paul相信是本地最早有意識地做二手黑膠生意的人,跟他說起近年多了喜歡黑膠的樂迷,只淡淡然說了句︰「是啊。」對他來說,喜歡黑膠是自然不過的事,全因他在黑膠碟陪伴下成長。
1957年在越南出世,1974來港,熱愛音樂的Paul歷盡黑膠興衰。六、七十年代窮人多,黑膠是高消費玩意,當年的人大概月入100元,但一張黑膠卻賣十多二十元。Paul說︰「你知啦,中國人好識做生意,知道需求與客人預算,於是便有了翻版碟,賣五元一張,比起正版便宜多了。」
六、七十年代,不是也有卡式帶發售嗎?然而Paul說卡式帶從來威脅不到黑膠地位︰「卡式帶可以自己錄嘛,但樂迷不能在家中自製黑膠碟。況且,黑膠只是貴卡式帶幾蚊,所以樂迷一般都是買黑膠碟居多。」

黑膠經歷了30年的光輝歲月,到了九十年代初,唱片公司為了轉型推出CD,本地黑膠廠相繼結業,黑膠碟因此一沉不起;千禧年代,到了CD受翻版及MP3衝擊,唱片業界一籌莫展。直至兩年前,逐漸開始多了樂迷,或重拾或首次投入黑膠狂潮。九十年代的CD翻版,並不能跟六十年代的翻版黑膠碟同日而語,因為CD翻版純粹是不法商人為了利益而生產。相反,昔日的翻版黑膠,主要在越南和台灣生產,而這兩個地方均沒有唱片公司的分部,要買正版黑膠碟並不容易。




Paul說︰「六十年代的台灣很封閉,不是他們想自製翻版,而是根本很難才買到正版。越南當時也一樣,唯一買到正版的途徑,就是從美軍基地流出來的少量貨存。」翻版不因純粹利益掛帥,而是讓當時市民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所以我的珍藏中有不少是翻版碟,因為那些才是陪伴我成長的實物,別具意義。」
TEXT. JILLS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