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控

黑幫片真正興起,一切源於鄧光榮的出現

以時間軸來走,七十年代黑幫片蜂擁而出,有了雛形:1971年的《大決鬥》富鮮明的黑幫元素,以民國為背景,主線講述黑幫衝突仇殺,打鬥中見情義為主旨,打開黑幫電影先河,及後《馬永貞》(1972)的黑幫色彩比《大》更強烈,並挪用荷里活黑幫電影公式,為本地黑幫電影奠下基石。

可惜及後的《仇連環》(1972)等作品只複製舊有公式,未見突破。兩年後本地cult片導演祖師桂治洪連續拍下《成記茶樓》(1974)和《大哥成》(1975),首次出現模擬黑社會講數和執行家法的秘密儀式,成為七十年代初的黑幫片特色。

不過資深影評人羅卡認為,到了七十年代中期,黑幫片才真正興起,一切源於鄧光榮的出現︰「鄧光榮知道很多關於黑社會的事,於是便將一些無傷大雅的故事拍成電影。有真實資料作後盾,故事較為像樣,不會過分誇張。例如提到幫派之間如何黑吃黑,收『陀地』,運毒,出獄後如何被迫繼續替組織辦事等,具有一定真實性。」當時拍下如《出冊》(1977)、《白粉雙雄》(1978)等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以揭秘為賣點,雖稍欠編導攝技巧,但仍能賣座,可見黑幫題材正中當年市場。

4 6

 

八十年代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是鄧光榮,無論是正派還是反派都演過,而且數量甚多。直至吳宇森拍下經典的《英雄本色》(1986),周潤發和狄龍繼承了黑幫片icon之位。1988年的《旺角卡門》和1990年的《天若有情》,黑幫電影成為劉德華的天下。

冷門題材

每逢某類戲種當道,自然百花齊放,當年黑幫片亦有不少冷門題材。卡叔最先想到1979年的《行規》︰「此片的導演翁維銓作品不多,這部電影幾乎被人遺忘。《行規》並沒有大路的打鬥場面,主線寫運毒,警方有臥底、有線人,但線人反骨,劇情緊湊,單靠描寫人物情節能吸引觀眾,並不難得。」另外又如《社女》(1975)和後來的《靚妹仔》(1982),雖然大部分人的目光落在大膽演出之上,其實故事講述年輕女子被拉去賣淫,題材前衛。

黑幫片中的女角,多以弱者姿態出現,不是被迫為娼,就是當花瓶,鮮有以女將為主的電影,當年就只有一齣《大家姐》的電視劇,僅此而已。卡叔指這確實在所難免︰「女將的黑幫片永遠都不會是主流,最多只是在電影中加插打女配角,要等到九十年代才開始出現女將為主的電影。」如《旺角大家姐》(1997)、《洪興十三妹》(1998)等,但這已是近代「古惑仔」電影興盛的年頭了。


昔日的黑幫電影,無論主流也好,冷門也好,影響至今,讓近年的港產黑幫片依然具承接力。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