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靜時光
水墨畫的妙處從不在於濃淡相間的墨跡,或各式點染技法,而在於那片讓氣韻流動的白。把日程表填至密不透風,我們仿佛獲得了一點充實,但只怕也壓縮了讓想法、情緒和事物沉澱發酵的空間。學習 品茗 ,為重複的日常添一點甘美,品嚐一下茶裡深沉的文化底蘊。
Tommy:「品茗沒甚麼規矩、儀式非跟不可,但所有程序及擺設都有實際功用。」

貼近日常 鬆而不懈
Tommy說:「飲茶與飲酒皆使人放鬆,但兩者氛圍很不同。 品茗 不必時刻嚴肅禁語,但茶席間淡泊寧靜的氣氛自會使人收歛心神,令品茗人坐姿放鬆而不鬆垮。」現代人常說的放鬆是放縱居多:敞開胃口暴飲暴食,賴在被窩至日上三竿,打機打至沒日沒夜。品茗精髓卻是鬆靜自然,節制有度。陸羽《茶經》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茶性寒涼,多飲傷身。自我約束,簡約樸素方是正道,飲茶如是,做人亦如是。
Tommy:「茶當是貼近日常的,可淺嚐,可牛飲;可獨自細味,也可歡聚同飲。」
Tommy數次強調香港人在華人中最率性實際:「日本茶道把 品茗 當成一種舞台上的表演,偶一為之,自有新鮮感,但每天形式化地喝茶門檻太高,會嚇壞人。我也怕那種煞有介事地穿著小鳳仙裝,刻意賣弄東方風情的泡茶人,香港人不吃這套。茶當是貼近日常的,可淺嚐,可牛飲;可獨自細味,也可歡聚同飲。」
深而廣 簡而精
先喜歡茶,後才喜歡室內設計的Tommy自覺,茶與空間相似:「都是容許遊息與想像的載體。若只把茶視作味覺享受,太浪費了。愛茶人往往從茶葉、茶器起始鑽研,然後像織網似的擴散至香事,茶席佈置,茶室外的園境設計等環境美學,蘊含的中國哲學、藝術、文化內涵可以學一輩子。」
「茶不僅是茶,也是一整套生活美學的載體。」
由藏知珍 惜物添趣
「愛茶人用慣一個茶壺就捨不得扔,有裂痕、摔破了還要千方百計修補。」Tommy說:「有些茶壺裂紋如樹枝,以梅花釘作鋦釘反而更添韻味;日本人愛用的金繕法則是先以生漆黏合或填補,再敷以金粉或金箔,使壺身頓生華美。」坦然接受缺憾,用心修繕彌補,也是一門生活藝術。

茶藝之道
古人生活恬淡閒適,講究情趣,先不說古琴、崑曲、詩詞等陶冶性情的茶敘活動,他們對周遭佈置也絕不馬虎:宋代單色釉瓷器樸實溫潤,明式家具線條簡約流麗,放在現代家居也不會格格不入,一如茶的魅力,可超越時間空間。
茗茶道具
- 茶桌-較矮符合人體工學,使泡茶者提起茶壺斟茶時不必聳肩。
- 茶具-擺放方向劃一,視覺上整齊端莊。
- 泡茶-別人特別留意泡茶者的手,袒裼未免不雅,故設計中袖茶服,看來優雅大方,又不會牽絆桌上物件。
茶∙壼配搭學
- 光滑瓷壼-適合淡味的茶如綠茶,以光滑的瓷器盛載,香味才會明顯。
- 紫砂壺-較吸味,適合重火焙製的茶(如岩茶、鐵觀茶),能瀉火氣。
- 陶壺-具吸水性,常以之泡茶,壺面會有溫潤光澤,裡面也會儲藏茶味,令茶愈泡愈好喝。
Tommy Ng
.木+木 IDG concept 及嘉禾設計 IDG design 創辦人,
致力將傳統文化與時尚生活接軌,長期醉心茶文化,
希望藉此成為推廣現代東方生活理念的引子。
metro Pop #501
Text/Chelsea
Photo/Billy,Fra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