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薑

騎馬式座廁 讓柏金遜症患者更有尊嚴地獨自上洗手間

 

3

「一般人對女設計師的印象都是做衫,其實女仔也可以拿電鑽。」

鄧曉瑩,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生,憑著為帕金遜症病人而設的專用座廁,獲得James Dyson設計大獎香港區冠軍。

設計靈感 從家人出發

剛大學畢業的鄧曉瑩(Emily Tang),個子嬌小,或許如此,她有著一顆玲瓏的心思,從小就打算投身發明家行列。這與Emily的家庭大有關係:「媽媽做生意的,我可說是在女強人家族裡成長。」家中經營玩具生意,讓Emily自小便接觸不少新玩意,喜歡把家中的物件拆解研究。中學時,她決心修讀美術和經濟,一方面想學習設計知識,另一方面想開設計公司,專門研發醫學和健康護理產品。

Y

早前為帕金遜症病人設計出專用座廁“Libue”解決患者所需,摘下香港區首屆James Dyson設計大獎冠軍。Emily表示,腦海中冒起的設計巧思,都源自對家人的愛心與關懷。讀書時期,她就曾為呼吸困難的祖母發明口罩,而“Libue”本是為患帕金遜症的祖父而構想。

柏金遜症直接影響肌肉活動,Emily照顧了祖父超過四年,留意到很多日常用品不能夠解決患者需要,座廁正是最大問題,傳統座廁需要使用者轉身,也缺乏輔助轉身的支撐物。這些實際生活的體驗,激發了Emily的設計靈感:「我想讓柏金遜症患者可以更有尊嚴地獨自上洗手間。」

X

由Emily設計的騎馬式座廁“Libue”,改以二合一方式解決殘疾人士每日所面臨的問題,讓帕金遜症病人可直接坐到馬桶上,簡化如廁程序。座廁兩側加裝防滑矽膠,前方則設有支撐杆,以便患者及長者獨自上廁所。“Libue”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可輕易轉換成普通座廁,適合家中其他成員使用。

 

從構思到落實設計,Emily也逐漸從家人層面延伸至實地調查,她從醫生口中得知,廁所正是帕金遜症病人在醫院中最高危的地方,印證了她的想法,不少行動不便的患者,都會在廁所發出意外。

改變傳統女性框架

如今出來社會工作,也讓Emily回歸現實,明白到實際情況比學院中的空想構思更為困難,從前的「製成品」原來需要加以改善:「以前想法較狹窄,比如座廁,後來發現不止是一件product,也需要system配合,再來一次的話,我可能會改成一個廁所板,純粹只加一塊板就能方便帕金遜症患者,應該會更吸引家庭使用,亦更方便從家人層面廣泛推展到醫院的應用。」

2

傳統家庭對兒女的希望,都離不開醫生或是律師,斷不會想她從事設計工作,總覺得是要手握鑽頭,與粗活為伍,不適合女孩子。不過,Emily獲獎後,便大大扭轉了家人的想法,既贏了獎,也贏了信任和支持。對她來說,發明一件產品不但改變有需要人士的生活,也同時改變了身邊的人對女生應該「五指不沾陽春水」的想法。長遠而言,Emily更希望能出國深造,或在外國參加比賽,設計更多元化的產品,混合外國的思維和中國文化。

 

節錄自#496 metropop

Text : Jerry   Photo : Jerry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