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們支持小店,重新發現舊式商場的吸引之處,也成為媒體關注話題。舊式商場深受大家喜愛,是因為貨品類型和價格均切合附近居民,不止單一化的購物選擇。每個舊區都有或曾經有一個這樣的商場:緊密又凌亂的商店格局,缺乏自然光線的沉暗色調,怎看也不是特別舒適的購物體驗,但人潮就是絡繹不絕。
大約從兩年前開始,葵涌廣場的名字在媒體上頻頻出現,當區成長的人在那裡度過青春歲月,非葵涌人也被當中的庶民活力所吸引。
觀塘廣場有點像葵涌廣場小型版,衣飾和飲食攤檔放在一起,日用品店隔壁是電子產品店。
以前沙田新城市也有小店,貨品類型和價格均切合附近居民,因此才成為集體回憶,只是後來不斷升級,脫離了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
位置偏遠,交通不便的小型商場,很容易變成荒涼的「死場」,但亦有不少轉型成功,而這些轉變多多少少反映了社區特色,而且成為某類小眾社群的聚會場所,像紅磡繽紛購物城,都屬於當區的非一線商場,均轉型至外傭市場。
研究商場建築多年的Alfred,他以業餘時間進行學術研究和寫作,並成立臉書專頁(FB:香港購物商場的歷史與論述),解構香港的購物商場。「商場是西方文化產物,有固定型態。但當它來到香港,遇上這城市的高密度規劃,衍生出一種集中而混合的發展模式。因此住宅樓下會有商店,如果夠多便自然演變成商場。隨著社會整體的消費力提高,加上某些地契容許較多商戶,因此有葵涌廣場這種熱門地區商場。小型商場因業權分散或沒資金,沒跟得上經濟發展步伐,但容納到更多小商戶,而且維持低度管理,保持一種親民感覺。例如貨品是可以放在通道上的,人們可以逛得輕鬆自在。」
Alfred表示,有網民看過舊照片後私訊問他,為何以前的香港那麼漂亮?但他想反問:「若這一刻把全部商場還原到以前模樣,大家又會否喜歡呢?沒有空調,龍蛇混雜。人們抗拒的只是過於單一化的購物選擇,懷念地區特色和人情味,未必真是喜歡舊商場。」相反,新式商場也不一定是魔鬼,他認為現在的規劃者會從用家角度出發。「常常有人投訴新商場沒位置坐,但圓方和Popcorn也有啊。現在有個新趨勢是在洗手間外設置椅子,亦有部分採用開放式設計,方便出入,電梯路線也不會再左穿右插,相信大家也感受得到。」
Text*Lorraine
節錄自#489 metro 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