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街上走路時,可曾嘗試抬頭看過?「抬頭看」非指從手機中抬頭,而是真抬頭向高空看。原來當我們有了智能手機,「抬頭看」變成了向前看,更成了難得之事,更別說「向上看」。
偏偏,本地有很多故事就在上空中發生,縱使現時每幢新建樓宇一式一樣,卻暗藏著不少樓宇奇景,各種有趣故事等著你發掘,當中更見證建築與城市發展的脈絡及演變。以下六幢建築,只是其中例子,還有更多怪樓,正等著大家自行發掘。
1. 單層公屋-黃大仙美東邨美東樓
- 入伙年份:1974年
- 只有一層的公屋?
美東樓結構為2+8,即兩層設計(上層住宅,下層商舖)及八層全住宅單位組成,但「兩層」比「八層」長得多。
李浩然指出這要追溯美東邨整個興建過程的歷史。話說美東邨是港督麥理浩的十年建屋計劃中,首個落成屋邨,亦曾是全港最小型屋邨,當時只得一幢美東樓,但其實這非政府原本規劃。
七十年代初,政府打算於九龍城賈炳達道以北,九龍城寨以西位置興建一條擁有 6 幢樓宇的屋邨,稱為美東邨,並延長侯王道至東頭邨道。美東邨舊址本是四條平房村落(培民村、博愛村、潮平新村及東和村),旁邊亦有不少寮屋。惟當時興建美東邨遭村民強烈反對,最後政府只成功遷拆潮平新村及東和村,便先興建美東邨「第6座」,並於1974年落成。政府原以為可於短期內收回西頭村(即現時賈炳達道公園)興建餘下各座,惟遲至1984年也未能成事,為免混淆視聽,政府便於1979年將「第6座」更名為「美東樓」。
美東邨本來的設計分兩部分,一是下面的兩層設計(上層住宅,下層商舖),二是上面八層住宅,而其中的兩層設計本為連接各座,但由於收地失敗,本來計劃延長兩層設計並繼續於上方興建餘下各座的計劃被逼中止,因此形成「兩層設計」比「八層設計」長的奇怪現象。美東邨在第6座落成後七年就只有這一幢樓宇,情況十分罕見,亦令美東邨成為當時全港最小型的公共屋邨。
這角度可看到美東邨結集了三種不同樓款設計。
至1981年時房屋供應緊張,政府便將美東樓左邊的球場改建成美寶樓,並於1983年落成。最終,培民村及博愛村在2001年清拆,政府便興建美仁樓,並於2010年落成入伙,落成期足足比原定計劃遲了35年。2014年,美德樓落成入伙,與邨內首座落成的美東樓相差共40年,亦令邨內結集了四種樓款,包括兩款舊長形、T字形及Y字形,情況在本地公共屋邨十分罕有見。
TEXT: ANGEL
PHOTO: FRA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