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薑

靜思城市之「動」

「如果血管塞了,血不能運行,你便會死!」流動性(mobility)對一個現代都會的重要性,就是如此。香港作為全球數一數二密集高速的城市,流動性十分高,但是否等於我們已有優質生活環境?生於荷蘭,居港32年的司馬文(Paul Zimmerman)七年前成立組織「創建香港」(Designing Hong Kong),推動社會在急速發展的步伐中,停一停,感受一下,再想一想如何改善日常生活的質素,並一同付諸行動。



市民共同規劃

城市是身體,社區如器官,血液流動舒暢才能健康。不過在香港,總是有血管長期栓塞,又或過於狹窄,甚至消失不見的狀況。「創建香港」關注這些問題,並把市民想法轉成實際的倡議計劃。兩個例子是「邊度冇路行Missing Links」和「邊度冇凳坐Missing Seats」,讓市民提出有問題或被消失的行人路位置,以及應該增設座位的公眾地方。「創建香港」再向有關政府部門或營運者反映,讓市民意見也得以向上流動。

FB:創建香港 Designing Hong Kong

1
「邊度冇路行」的其中一個成功例子,在鰂魚涌英皇道和芬尼街交界,以前從行人路往電車站,須經過天橋,因缺乏過路處,行人常亂過馬路,今年終增設合法過路處。


 

交通≠流動

流動不只發生在人和車輛,城市脈絡也不等於交通網絡。「貨物、水源、廢料,甚至意念、對話、創意的運行,城市就是關於流動。」毫無疑問,香港是一個流動城市。「人人都說香港具效率,到處去也很便利。意見亦如是,當政府推出某項目,不消數天,整個社群已能形成想法和建議,透過facebook和WhatsApp,或在茶餐廳看電視,或在晚飯桌上。」

_MG_9075

欠缺可步行性(Walkability)

香港根本容納不了無日無之的私家車增長,要令城市血氣流通,便須另闢蹊徑,改善步行空間。「愈來愈多人有能力買車,加上逐漸向內地開放過境車輛,問題漸趨嚴重。因地權問題不能擴闊馬路,亦缺乏好的“park & walk”配套。例如設一座大型停車場在信德中心,泊車後可步行往中環、灣仔和銅鑼灣。我的確會這樣做,除了環保因素,也比較快,但大部分香港人認為這步行距離太遠。」

3

另外,香港的城市設計不夠人性化,也減低人們步行的意欲。「主要是氣候、行人路設計和擠擁問題。香港人不太愛出汗,事實上也是困難的,大廈林立,通風不足。行人需要遮陰和休息。馬來西亞的步道設計很聰明,很多也是colonnade(柱廊)。其實香港一些舊區也有,但愈來愈少。更廣泛一點,公共空間普遍缺乏座位、飲水機和洗手間。我們常說,當行人有位置坐下,便會步行得愈遠。最後就是增建secondary network,例如電梯、天橋和隧道。這方面中環做得不錯,荃灣也是,但很易迷路。相反十分擠逼的旺角,政府各部門多年來也不著力解決。」

拍下城市動態

Paul最近擔任「WMA大師攝影獎」的評審,今年主題為「動」。他笑言自己喜歡拍照,特別愛用手機攝下香港獨有的城市風景。這兩張照片均攝於馬鞍山。「為何香港道路總要分開行人路和單車徑呢?這是愚蠢的做法。單車使用者和行人本來就會互相讓路,可安全地共享這空間。若有人騎單車時不小心,其他人自然會提醒他,也許用些特別的廣東話用語!當容許這事情發生,社區會有自己的處理方法。」

2 (1)



WMA
委託計劃2016/17

WMA (WYNG Media Award)以攝影和視覺藝術為意念,希望促進公眾對社會議題的關注和討論。除了大師攝影獎,每年亦有委託計劃及公開比賽,委託計劃鼓勵本地及海外藝術工作者與攝影師,以獨特角度探討該議題。

提交作品日期:10月15日至12月15日
網址:www.wma.hk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