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有魔力的!」從事食物教育十多年,創立「食物曼陀羅」的Larana說。心靜才能細味。將新鮮的紫甘筍、黃椒、青椒、青瓜切開,以五感觀察其質感、香味、形態、顏色,再砌成一幅曼陀羅。食物曼陀羅讓偏吃的小孩願意細嚼甘筍,有認知障礙症的老人能傳情,讓希望得到安慰療癒的人重新連結自然。
Larana十多年前搬進林村的小平房,簡單樸素的裝修擺設,陽光映照進屋內,與自然圓融為一。
新鮮蔬果、果乾、果仁也可以用來做食物曼陀羅。參加者時常驚訝粟米可以生吃、杞子也不是只用於煲湯。
用火柴點燃蠟燭,有著發光溫暖別人的意思,是一種祝福。
由外而內靜心
曼陀羅,又或稱曼達拉、曼荼羅,梵語”Mandala”,意指輪圓或中心,有合一、圓融的意思。「從前的僧侶或修行人,他們在打坐前,會用沙子或石頭等砌出Mandala,讓自己安靜下來,如同祭壇。這是透過轉變外境,令內境平靜的方式。」Larana簡略解釋,她每天亦有靜坐的習慣。曼陀羅後來被西方心理學巨擘榮格引用,他認為曼陀羅能整合個人意識與潛意識,並將之運用在藝術治療上。
食物、身體的平衡
家住林村平房,屋後有塊小田,Larana收割一些作物,又跟鄰居要了些波斯菊和刁草,準備創作。Larana以火柴點燃蠟燭,放在碟中央,吹熄火柴後煙火氤氳,她以手凌空畫下祝福標記,才開始創作食物曼陀羅。「木生火,火生熱和光,帶給人溫暖和愛,這是用火柴燃點的原因。」Larana時而飛快地將食材圍著蠟燭拼湊,時而停下來細想感受,氣氛亦隨之變得寧靜專注。約花了十分鐘,Larana完成她的食物曼陀羅,「可以吃了!」她說。循中心散開,切成細片的甘筍,原來有其一圈圈的輪紋;燈籠椒的形態各有不同,有圓形也有似三瓣花片的,令人捨不得吃。「曼陀羅原本就是用沙子畫成,畫好後隨即抹去,不留痕跡,意味放下。」Larana笑道。
Larana會按參加對象和主題,挑選不同食材。「食物曼陀羅可以用新鮮蔬果瓜菜、果乾、果仁來做。舉行親子工作坊時,我會挑選色彩豐富、較甜的蔬果。與大自然、環保有關的便會選新鮮、時令食材;有些與mindfulness、療癒放鬆有關的,便選味道平衡、不會偏甜或偏酸,以及營養均衡的食材。我們的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平衡的狀態令我們感到舒服。」
曼陀羅解讀
曼陀羅起源自藏傳佛教,其後各個宗教亦以此描述其信奉的宇宙模型。除了用沙、石或其它天然物料來拼砌曼陀羅外,不少人亦喜歡繪畫曼陀羅。繪畫不需具有根基,亦不應受制於筆法、既定概念;反而講求隨心而作,我手畫我心便可。
一出家門便見一片綠悠悠,與大自然為伴的生活,為Larana帶來不少能量和靈感。
在初春,伸手便摘到樹上熟透的桑子和鮮紅色的紅果仔。
Larana排列食物曼陀羅時頗隨心,原來旁邊的小小燈籠椒這麼可愛。
談環保不如先談食物
Larana早與食物結緣,她從前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任永續生活主任,負責食物教育推廣工作。「當時我想,作為非政府組織,可以多做點有創意的活動來推動環保,不只是推廣回收膠樽。於是便想到融合日常生活,以此舉辦不同的工作坊。每次工作坊都會準備茶點,但要是吃包裝食品便太沒意思了。於是便用時令食材做些小食,而茶點就成了大家最期待的環節。」自此Larana以食物作媒介,談環保、談生活。
創作先放下頭腦
而創出食物曼陀羅則是近年的事,Larana從前多以鮮花葉片來作曼陀羅靜心。有次Larana與一位Raw Food(生機飲食)導師合作帶領活動,她忽發奇想,何不以食物來作材料?畢竟食物比起花朵更為人熟悉。Larana於是將食物切絲或切條,拼湊成隨心隨興的食物曼陀羅。「我跟大家說,今天的前菜要大家自己動手做。我會先讓大家摸摸嗅嗅,親近食材。」
Larana觀察參加者,有人會猶疑,覺得自己未必砌得好看,又或是詢問很多問題,例如食材是否有機、蔬菜是否可生吃等等。「這些都是『頭腦』在主導。我會先帶領大家深呼吸,通常過了十分鐘後,大家便會平靜下來開始創作。」有人試過將食材砌成卡通角色的模樣,Larana也不會加以批評。「雖說曼陀羅多數呈放射或圓形,但參加者願意嘗試已是踏出第一步,不用帶判斷性的眼光去看待大家的作品。」Larana指著剛砌起的作品,青瓜上疊著紫甘筍和粟米粒,是有層次的鮮艷。「這是我從一名小朋友身上學來的,他把食材疊起來,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想過。」
打開味蕾打開心靈
Larana有時在街市購買食材,如場地許可,她有時也會帶參加者到農田採摘新鮮作物。「有次一班醫務人員來參加,我叫他們摸一下和嗅嗅花和葉,嘗試跳幾下來感受泥土,再叫他們閉上眼睛,帶領他們想像種子在泥中發芽、成長、開花結果、收成。這非宗教儀式,而是助他們靜下來。」Larana難忘一位醫生見到盛開的花,忍不住問可否摘些送給太太。「我感受到他在自然環境中的喜悅。對城市人來說,就算是野花野草也令他們覺得很興奮。」
把食物曼陀羅吃下,沒有特別儀式,但Larana會領大家一起以mindful eating形式進食;將食物嘴嚼三十下才吞下,仔細感受食材由大嚼至小,味道和形態的轉變。「有小朋友竟主動吃下平日抗拒的甘筍,他一邊吃一邊說很甜、好好味,更說要挑戰嘴嚼一百下。在喝過扁豆湯後,回家更嚷著要再喝,連父母也嘖嘖稱奇。」Larana沒有施魔法,她說這些「神奇力量」來自大自然。「小朋友雙手接觸泥土、收割作物,大自然打開了他的心,同時也打開了他的味蕾,令他願意嘗試一向抗拒的食物。他記得一碗普通扁豆湯的味道,其實是湯的味道中,含有令他難忘的經歷。香港人平日吃很多『好東西』,但我們是否記得那些味道?」
食物曼陀羅亦令Larana有機會到不同機構服務,與鮮有機會認識的人深入交流。例如有位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伯伯,他為作品命名時,道出三個字,身旁的社工說,這是他妻子的名字。「我頓時覺得很震憾!他的妻子每天送他到中心後,便趕忙去買餸。這位老伯伯或許難以用言語來表達對妻子的感激,但在創作和靜心的過程中,他打開了心靈,感動便自然流露出來。」
Larana開設的個人專頁,上有分享食物曼陀羅工作坊以及其它資訊。Facebook:Divine Joy Land 神聖喜悅之地
食物曼陀羅工作坊
日期:5月25日(15:00 – 16:30)
地點:旺角亞皆老街80號昌明大厦7樓FGH室ClubO 綠色生活
查詢:2619 0000
網站:http://www.club-o.org
TEXT:CHING
PHOTO:NICK、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