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們打造了一系列一比一、可摺疊的遊牧住屋。
上樓難,露宿者要尋遮身之所更難。美國洛杉磯有大學生與建築工作室聯手,為露宿者設計低成本的流動住所,為他們提供臨時中轉屋,亦為他們帶來久違的點點尊嚴,未知香港可會用得上。
學生習作
於美國洛杉磯,現今超過50,000名露宿者睡在街頭,情況漸趨嚴重。當地著重發展永久住屋,這無疑是解決露宿者問題的長遠方案,但此類房屋建造期長、供應量少,未能解決燃眉之急。建築設計工作室MADWORKSHOP與南加州建築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chool of Architecture)合作,成立MADWORKSHOP Homeless Studio,從建築入手,希望紓緩洛杉磯露宿者的住屋問題。
持續整個學期的合作計劃把焦點放在暫時性、可擴展的組合設計。他們為學生提供課堂,讓他們深入了解露宿者的生活難題,並與相關團體及官方合作,協力設計幫助露宿者的完整方案。
學生們從城市角落就地取材,搜羅不同物料作建造原料。
單位內可容納齊全的家居設施。
就地取材
學生們設計了一系列一比一,可流動的遮蓋空間。它們可摺疊,並適用於任何地點。設計物料的選用亦有一定限制,學生需要從街道可得的材料取材,例如手推車、小木箱,惟一的支出只可花在車輪、門鎖及螺絲。
可摺疊的住屋設計。
計劃的最後階段,一行11個學生共同合作,設計一個共可提供30個床位、名為 “Homes for Hope”的模組組合住屋,設在洛杉磯的空置土地,作為中轉安置房屋。每個獨立模組單位為92平方呎,造價$25,000美金,內有光亮的室內設計及基本設施,如衣櫃、儲物櫃、床舖及桌子,可合成為一個擁有公共空間、浴室設施與室外庭園的小社區。
可堆疊一起,建構30個床位的住屋模組。
相比起永久房屋, “Homes for Hope”成本低、供應量大,可縮短露宿者輪候房屋的時間。整個概念並不旨在為客人度身訂造理想居所,而是設計可在城市廣泛應用的住屋,幫助數量愈來愈多的露宿者。計劃已開始籌募經費,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為露宿者帶來安穩的容身之所。
“Homes for Hope”組合住屋預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