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控

陳慧:真正港產女性電影極少,除了《桃姐》,就是《自梳》和《廟街皇后》。

現為寫作導師兼作家的陳慧,早年曾當電影編劇,她認為女人戲和女性電影的分別,取決於女角是否能在電影中自主地下決定。她說︰「好像近年的《桃姐》便是很好的女性電影,表面講主僕情,桃姐這個角色雖然卑微,但對少爺好有影響力。可惜港產片向來太穩陣,好容易跌入因循當中。」陳慧能想起的港產女性電影極少,除了《桃姐》外,包括張之亮的《自梳》和劉國昌的《廟街皇后》。


台前幕後幾乎由男性主導,所以後來一些專門講述女性心態的電影,特別標榜是「女人戲」,但其實也只是推銷手法。陳慧說︰「九十年代初有一齣很好的女性西片叫《末路狂花》,最後一個鏡頭當年最叫我震撼。香港電影一直受外國電影影響,卻從來沒有向外國優質的女性電影借鏡,因而港產片沒有類似的電影。這也是出於電影從業員知道女觀眾會夾男朋友入場,題材上自然有所顧忌。」女性電影專門挑戰男性和固有的價值觀,那豈不影響票房?穩陣的香港創作人自然少拍。

陳慧:「女人戲和女性電影的分別,取決於女角是否能在電影中自主地下決定。如《自梳》戲分不僅落在女演員上,張之亮亦真的在訴說一個關於女人命運的故事;《廟街皇后》說的是當妓女的母親與女兒的關係,當中的愛恨糾纏,寫得深刻。

 

5沒有志氣的世代

現時女性自主,也輕易表達立場,偏偏近年女性電影卻少之又少。回想五、六十年代,女性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由拍拖到婚姻,再到留在鄉村還是出省城,全都由長輩為她們決定。陳慧認為就在那時,戲劇發揮它最原始的功用:成為觀眾的精神寄託。她說︰「1959年戲曲《再世紅梅記》中,女性意識之高比現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女主人翁為主宰自己的命運,以及將奸臣玩弄於股掌,因而借屍還魂,幾厲害呀!」最重要還是,這反映了當時的世道,以前的女性雖然活在困局當中,但她們渴望出路。供求關係永遠清晰,沒求自然沒供。而且不能用男性當道為藉口,事實上即使歐西電影行業,同樣是陽盛陰衰。陳慧認為是整個社會並沒有女性意識︰「香港人不是沒有思辨能力,只是很懶,可能城市太狹窄,香港人思考很容易倦怠,無反思,自然沒有令觀眾反思的電影。」
陳慧說︰「我份人好老土,相信人貴自重,自重首要條件是有志氣。志氣沒有實質用途,唯一用處,就是令大家『似番個人』。」唯現時女生都自我沉醉在公主的夢境之中,說志氣,只會得到「講呢啲」這個回應。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