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感冒的人請帶口罩。」這是秋冬流感高峰期常聽到的笑話。患流感者眾多,一個噴嚏、一聲咳嗽,空氣便滿佈細菌,避無可避。預防流感,無理由要健康人長期帶口罩!要全面對抗季節性流感,一於內外做足準備。從內增強身體抵抗力,認清體質,滋補健體,打好根基;從外清潔環境,淨化空氣,為自己及家人築起強勁保護膜,以免病菌入侵。
滋補養生
秋防燥 冬防寒
中醫有道「秋防燥冬防寒」,曾淑玲中醫師指出,燥寒正是此秋冬致病主因:「風、寒、暑、濕、燥、火是為六氣,當六氣過盛或異常便稱為六淫,是導致人生病的因素。一般每段季節會出現一至兩種相似症候和特點,例如秋冬乾燥,燥氣為病,口鼻乾燥,乾咳無痰,大便乾結。事實上秋天不只有燥氣,還視乎當年天氣而定,若秋熱,燥便易兼熱,秋寒,燥便易兼寒。因此防燥防寒都是秋冬防流感要注意事項。」
平衡飲食 養生抗菌
保暖之道,由內而外,預防流感自是從提高自身免疫力角度出發,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曾醫師解釋:「飲食方面,首先要營養均衡,其次要看個別體質,視不同季節氣候變化而定,例如體質偏寒的人,應避免生冷寒涼食物,如雪糕、冷飲、刺身、清潤湯水,飲必溫,食必暖,冬季可選吃一些性質溫暖的食物,如牛羊肉、葱薑蒜等,但不能過多,否則會出現口乾舌燥,口瘡喉痛等燥熱症狀。體質偏熱的人要避免或少食煎炸燥熱發物,如炸雞、炸薯片、海鮮、堅果、過多葱薑蒜等,飲食溫度不宜過熱,秋冬要盡量少吃火鍋、燒烤,宜食用性平或偏涼食物,例如豬肉、蔬果、穀物等。」
至於坊間曾流行以板藍根預防流感,曾醫師認為板藍根是寒涼清熱的藥物,未必人人合用:「板藍根只適宜在熱毒較重時使用,若平常人常服用,會損傷正氣,對病邪抵抗力必然下降。體虛體寒的流感病人,適合服用黨參、人參、云苓、白術、淮山、陳皮、紅棗等,體熱的人在有燥熱症狀時可選服百合、菊花、石斛等,保持人體不寒不熱,才能有充足抵抗力對抗病菌。」
身體虛寒人士宜多吃陳皮、紅棗平衡體溫,將兩者暖水泡茶喝,在冬日取暖。
體質偏寒冬季可吃羊肉牛肉保暖,相反體質偏應熱少吃火鍋、燒烤,或以豬肉、蔬菜等性平食物取替牛羊等紅肉。
腹部保暖有妙法
如何保暖,也是學問,曾醫師指腹部尤其重要:「腹部著涼易令抗邪力下降,因附近為氣海位置。可用暖包或熱水袋熱敷腹部關元穴位置,即肚臍直下寸半及三寸部位,由臍到恥骨為五寸,晚上熱敷該穴位15至20分鐘,對冬天怕冷手足冰凍的人士較為有效。此外臨睡前熱水浸腳亦可緩減手腳冰冷,但要注意溫度過熱或時間過久導致熨傷。」
長者抵抗力較弱,曾醫師建議冬季應延遲晨運時間,避免陰寒入侵惹流感:「冬季適宜早睡晚起,最好11時前上床。都巿人難以晚起,清晨若日光未至,陰寒之氣未散最易著涼,因此早起必須添衣保暖。老人家晨運亦不宜過早,運動不宜過於劇烈,以免做成陽氣耗散。建議可做八段錦、五禽戲、易筋經等保健運動,一般柔軟體操亦可。」
臨睡前熱水浸腳亦可緩減手腳冰冷。
穴位按摩 緩和不適
如不幸染上感冒,曾醫師說可簡單按摩穴位緩和不適:「鼻塞時,可按壓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頭痛時可按壓太陽穴和風池穴,風池穴在耳後,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每次按摩5-10分鐘便可。」
曾淑玲中醫師
香港註冊中醫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內科學碩士
運動健體
每周2.5小時 減感冒風險
預防流感強健體魄,運動是其中一重要方法。持續運動要有恆心,對於煩忙都市人而言,似乎有難度,因此近年愈來愈流行貴精不貴多的劇烈運動鍛練法。英國有研究顯示,只要每周約做兩個半小時劇烈運動,即每日二十分鐘,便可將患流感及傷風感冒的風險減低約一成。此外,每日跑步5至30分鐘,都有助延長壽命。
簡易7分鐘
準備一張椅子、一面牆,每日抽7分鐘來做12組動作,便可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肌肉力量、消耗脂肪及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據說效果比跑步數小時還好。
拉筋健體
筋長一寸,壽延十年。原想做劇烈運動,可考慮每日8至10分鐘從頭到腳做拉筋舒展運動,健體防流感之餘,更對都市人常見的肩周炎、頸椎腰背病、電腦綜合症等有良好功效。
清新空氣
懸浮微粒傳播流感
勤洗手、戴口罩人人都懂,但原來這些都不是主要防犯未然的方法。去年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便有研究指出,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是家居流感傳播的重要媒介。特別甲型流感病毒,會通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呼吸道飛沫傳播。
傳播疾病的飛沬主要分兩類,包括可在距離飛沫源頭1至2米範圍内沉降於地面上的大飛沫,以及直徑小於5微米(1微米=百萬分之1米),可在空氣中長期懸浮、體積較小的傳染性飛沫(即懸浮微粒)。戴口罩及勤洗手只可預防感染大飛沫,而小飛沫則需從根源保持良好通風環境,令空氣清新乾淨,才有效預防。
秋冬本身便乾燥,加上室內暖氣會蒸發濕氣,易散播病菌;相反夏季室內濕度容易上升至30%至40%,有效滅絕空氣粒子裡的病菌。
提升濕度 降低風險
秋冬流感傳播得特別快和兇猛的關鍵,原來和空氣中的濕度有關。美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有研究發現,當室內濕度為23%時,70%至77%的病毒粒子於1小時內仍有感染能力;但當濕度升至43%時,僅剩14%的病毒具感染力,而且多數流感粒子遇到潮濕空氣15分鐘後,便處於不活躍狀態。因此冬季時,增加室内濕度,能減少空氣中懸浮微粒及降低感染風險。
#431
Text‧Naomi
Photo‧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