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否想像過在德輔道中馬路上野餐、逛市集、看電影或踢波?在全港最繁忙的中區,德輔道中作為其中一條交通樞紐,無時無刻都塞滿車輛。要把它變成行人專用區,簡直是天荒夜談。但其實只是都市人對公共空間欠缺想像。「還路於民」早於歐美城市推行(可參考倫敦West End Project和美國西雅圖Adaptive Streets Program),只要配合適當改路安排便可。由多個團體舉行的大型活動「非常()德」將是一個試驗,把二百多米的德輔道中開放給廣大市民自由使用,讓行人重奪道路使用權。
A:「行德 Walk DVRC」、「健康空氣行動」和「拓展公共空間」主辦,「非常香港」策展。概念在2000年由香港規劃師學會(HKIP)和香港運輸物流學會(CILTHK)首先提倡,經過多年醞釀,2014年向政府提出研究報告,2015年再向城規會遞交改劃土地用途的申請,期間各政府部門均表示計劃可行,並收到1970份意見書,逾99%支持。短期目標是申請開放德輔道中一段於周日及公眾假期為臨時行人專用區。
Q:德輔道中平日車來車往,變成行人電車專用區怎麼可能?
A:「非常()德」作為實驗,只會封閉文華里至摩利臣街段的200米,電車維持服務並於該路段稍減車速。當天約有20條巴士線改經干諾道中及皇后大道中,行人只需步行多一個街口便可。其他車輛則要繞道,但屆時會有清晰指示牌,不會有大影響,網站亦會詳述交通安排。
Q:「行德 Walk DVRC」有何理念?
A:把整條德輔道中(長1.4公里)劃為電車行人專用區。最終願景是人們減少依賴汽車、改善空氣質素和交通擠塞,最重要是突破對道路和公共空間使用的既有框架。
Q:純粹把車分流到其他街道,如何改善中區空氣質素?
A:由於德輔道中兩旁高樓林立,困住廢氣造成熱島效應,空氣情況比靠海的干諾道中更差。德輔道中兩旁有不少擺街檔的老店主,長年飽受空氣污染影響,但只能默默承受。根據政府數字,該路段的汽車比例為4:4:1:1(私家車:的士:巴士:其他車輛),顯然空氣污染主要來自前兩者,長期目標是減少私家車數量增長。
Q:馬路行車,行人路歸行人,一直如是,為甚麼需要「還路於民」?
A:政府近年大力提倡步行城市,但只集中興建電梯、天橋和隧道,而非開發路面的可步行性。團隊認為,我們值得擁有質素更佳及更安全的步行空間,包括擴闊行人路、減少欄杆和增設斑馬線。以德輔道中某段為例,馬路闊16.7米,兩旁行人路只有3.1米,因此不時有行人或推著手推車的人走出馬路。「還路於民」是一個概念上的拓展。
Q:活動當天,會有甚麼在馬路上發生?
A:「非常()德」中間的括號讓參加者自由填上,意思是公共空間由你話事。共47個單位參與,路段分為三部分:藝術文化單位、鋪上人造草地並設簡單家具的自由區域,以及露天電影放映和西瓜波比賽場地,展示民間創意。
「非常()德」
日期:9月25日
時間:10:00-16:00
行德 Walk DVRC
健康空氣行動 | Clean Air Network (CAN)
拓展公共空間 Hong Kong Public Space Initiative
香港在城市規劃和環保議題上一直落後於很多國際城市,即將實施的成功例子有倫敦Tottenham Court Road的West End Project,有助改善行人及單車的流動。
美國的Adaptive Streets Program是更改規劃的速成版,西雅圖交通部把較少車流量的街道改造成公共空間任人共享。
Text: Lorraine
Photo: DVRC、健康空氣行動、拓展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