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邵氏影城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讓大家重新關注這個半世紀影城。如果七十、八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發展最輝煌時期,邵氏電影就將香港電影版圖擴展至世界各個華人社區,擦亮「東方荷里活」的一大招牌。邵氏的威水史或者你已略知一二,這次就從建築欣賞這個經典影城。

「影城最有特色的建築,在六十年代而言,建築設計十分大膽,稱得上劃時代。」行政大樓共四層高,窗戶設計非常浮誇。由建築師甘洺(Eric Cumine)設計。蕭亦豪估計,設計創新大膽,因邵逸夫希望為影城建立獨特、進取、創先河等形象,並成為影城的標誌建築。時至今天,不少電視劇仍以此作醫院拍攝場景。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兼古咨會委員鍾寶賢:「邵氏影城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主因不是建築特色或是影片的藝術價值,而是邵氏電影的工業成就:邵氏片厰是當時華語影圈中,最大型的流水式生産線。」
當年邵逸夫由新加坡遷到香港,買入清水灣地皮,覓來著名建築師甘洺(Eric Cumine)按清水灣地形地勢,細心規劃設計影城。1965年正式完工,影城擁有15個攝影棚、兩條外景街道、剪輯間、沖印間、餐廳、職員宿舍等設備,是當時華語影圈中規模最龐大,私人擁有的荷里活式製片場。

同樣出自建築師甘洺之手,外貌像古色工廠,長方形設計,2層高,屋頂呈斜三角。
為模仿美國大片廠制度,建立起一條緊密生產線,邵氏當時大量招攬編劇、導演、明星等工作人員,據時人憶述,在生產高峰期,片廠工作人員可分成3班,每班8小時,24小時輪流工作。

採用六大年代實用主義建築風格,多位著名導演及演員曾於這裡住宿。

當年中國片被封鎖,無法到內地拍攝及取景。因此不論朝代,大量古裝電影均在這「A貨」古裝街取景,如由姜大衛主演的刺殺電影《刺馬》。

為增加片廠運作的廉價勞動力,邵氏又創立「南國訓練班」培訓演員,以低廉薪酬與畢業生簽訂「長約」;鍾教授:「邵氏精於市場計算,如放棄現場收音,反待電影完成後,才安排配音員配上粵語、國語或東南亞各華僑社群的方言,令影片成功銷售到海外。」流水作業式製片加上有效的商業策略,成功令邵氏影城成為「華語世界首個荷里活式大型片廠,也成為亞洲電影一股舉足輕重的商業力量。」
TEXT.RANEE PHOTO.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文化資料室Dickson Lo、受訪者、網上圖片
節錄自#474 metro P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