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控

那些年的中秋-燈籠篇

節日的意義,對忙碌都市人,是有假放或可以早放工吧,

但總有些時候,又想望昔日濃濃節日氣氛,這城市逐漸(若非已然)失去的。

一年容易又中秋,抬望夜空,千里共嬋娟;

那些年的人們,在樸實歲月裡,怎樣張羅怎樣過?

「比起農曆年,中秋承傳更多有關兒童生活的玩意。」

玩足一個月!

鍾燕齊六十年代在木屋區成長,問及中秋節的童年回憶,他馬上興奮起來:「那時,中秋前一個月,公園已堆滿小朋友玩燈籠!過了十五,再多玩兩星期才罷休。」燈籠這回事,買又得,自製又得,悉隨尊便,「自製的話,碌柚皮可以,找來英嘜煉奶罐,加個木轆,再加一根竹,轉轉轉,又可以,各適其適。」

他記得自己有架坦克車,「也是燈籠,中國製的,有粒星,用玻璃紙做,有轆可拖著行。因為常帶出街易爛,唯有自己加固,怎樣加呢?可能在玻璃紙上鋪一層膠紙,便更能挨撞,然後車頭車尾再加些小武器,好像紙鳶般,剷起別人的兔子,火箭,另一架坦克車……」小朋友,最多鬼主意。

燈籠,撐起來的

說回鍾燕齊的收藏本業,他主力收藏與兒童文化相關的東西:文具、玩具,還有教科書、連環圖等印刷品;之所以收集了一系列和中秋有關的物品,正因它們與兒童生活息息相關。關於中秋習俗,除了口耳相傳,還可翻閱舊時的兒童書,時有始料不及的發現,「好像燈籠,一般印象都是用手持著,不怎麼特別,但我們可從兒童圖書裡發現,六十年代的燈籠,宛如大坑舞火龍那龍頭,並且靠支大竹桿撐起來。玩的視覺不在腰對落,而是頭對上!」

還有,流行的燈籠款式都不可同日而語了。最初用紙,接著竹籤,然後到西瓜波式注塑款,再有吹氣的;又因安全不用蠟燭用電筒,到現在的LED燈,有段時間又用過演唱會的夜光棒……款式方面,最初是昆蟲,如蝴蝶、蜻蜻;後來出現各式動物,以至隨手拈來一個豬仔錢罌;今天大行其道的就是不同的卡通人物。特意懷舊的人們,又找來最傳統的玻璃紙竹籤玉兔,何妨古老當時興?

15

16

兒童刊物是昔日兒童生活的紀錄,也成為對照。看這本1973年9月的《兒童樂園》封面,還真的發現小朋友撐著燈籠玩,玩的視覺在頭對上,而非腰對落。

17 19

有陣子流行塑膠燈籠,各式各樣的小動物,甚至豬仔錢罌的份兒,據說拿得上手的東西都可做燈籠。

21

懷舊豬籠餅包裝燈籠,煞為搶眼。

六十後的風火輪

聽前輩說,六十年代的小孩子,中秋還有一玩意:風火輪。先說風火輪前身,拿來一個牛奶罐,把蠟燭放在裡面,再加手柄拖行;進化版,運用齒輪原理,多加一個罐,因罐與罐的摩擦力,帶來旋轉燭光之效(據聞底罐用線轆,效果更佳)!就地取材,都說小孩子最多鬼主意,不過這個風火輪只盛行大概十年,被碌柚皮燈籠取代。(說到尾,還是安全最重要,千萬別樂極生悲……)

22

工具:牛奶罐兩個,燒烤叉一支,罐頭刀,鉗子,鐵釘,鎚子,蠟燭

STEPS

23

把燒烤叉叉身和開叉部分折斷。

25

用罐頭刀取去其中一個罐的頂部,將牛奶倒出,洗淨,再用鐵釘和鎚子,在罐身中央鑽開小孔,要足以讓燒烤叉穿過。

26

牛奶罐穿在燒烤叉上,再把叉屈身直角。

27(1) 27(2)

另一個罐不用去頂,在其中一面頂開兩個小孔,倒出牛奶再洗淨。

28

用鐵釘和鎚子,在罐的底面中央鑽孔,同樣要足以讓燒烤叉穿過。

29

把罐穿在燒烤叉末端,再用鉗子把末端屈成直角,鎖著罐的位置,最後把蠟燭置在頂罐便可。

roll1

「懷舊‧中秋情」展覽

始創中心以懷舊中秋為主題舉辦展覽,展中逾百件由四十年代至今的中秋懷舊珍藏品。

日期:即日至9月15日

地點:始創中心地面大堂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