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的意義,對忙碌都市人,是有假放或可以早放工吧,
但總有些時候,又想望昔日濃濃節日氣氛,這城市逐漸(若非已然)失去的。
一年容易又中秋,抬望夜空,千里共嬋娟;
那些年的人們,在樸實歲月裡,怎樣張羅怎樣過?
食
「農曆年和中秋,一家人的年度大節,買月餅和上影樓影相一樣,都是必須。」
──收藏家鍾燕齊
月餅用供的
舊時中秋,不是一天,而是一整年的事。五、六十年代,生活水平不富裕,一盒月餅的價格對升斗市民,仍算昂貴,市民很難應付這一筆過的支出。那時候,酒樓便想到月餅會的法子來,讓人客攤開整年供月餅。收藏家鍾燕齊收藏了不同年代的月餅價目表和月餅會會簿,「供月餅會非常有彈性,可供六個月或十二個月;供六個月的話,大概可每款要一盒;供十二個月,可自由組合每款兩盒,或鍾情的那款拿四盒。另外,供款平的就單黃,價錢味道有選擇。」至八十年代,供月餅會依然平常,有些酒家還以鐵盒作招徠,送體夠體面。
鹹月餅才風行
今時今日,月餅主要酒家推出,從前茶樓酒家更當道,中環區有第一樓,德雲大酒樓;上環有高陞,得男大茶樓;過海,油麻地有伯爵茶樓,旺角有五月花,深水埗的是有男,諸如此類。「端午節做糭,中秋弄月餅,一門很大的生意,可是茶樓之間不特別有競爭,群雄鼎立,事關各有客群,如中上環少低下階層,多賣貴價貨。客家潮州人多住九龍新界,該區酒家便推出適合他們的口味,百貨應百客。」
意想不到是,那年人們多吃鹹月餅,甚麼「豉油王燒雞月」,「明爐叉燒月」,「金華腿肉月」等,更得人青睞。只是後來年輕人漸漸不賣賬,月餅銷情響起警號。直至八十年代末,大班出了冰皮月餅,開創新猷,激活年輕消費群。時至今日,無論傳統或冰皮月餅,說得出的甜口味都有:奶黃、抹茶、朱古力、榴槤等,「現在講求健康,老一輩最多食五仁月餅,沒那麼肥膩。」
七彩豬籠餅
說月餅還要提豬籠餅。據說豬籠餅的出現,是昔日月餅用磚爐焗製,為測試溫度,就以月餅皮搓成粉糰,放進爐裡試焗。據鍾燕齊了解,那還是一個市場策略:「月餅本身顏色深沉,不夠吸引,充其量盒子靚,但不夠立體。有些酒家便另製豬仔餅,再弄些色彩繽紛如螢光紅,黃色,綠色的豬籠載著,寓意豬籠入水,垂吊在舖面,自然吸引得多。它們隨月餅附送。」那些豬籠再稍作加工,便成為豬籠燈籠,又多一個玩意。
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各茶樓酒家及餅家的月餅價目表封面,畫風呈現昔日美學。
這兩張分別是1951年高陞餅家和1990年蓮香老餅家的中秋月餅價目表,以一盒單黃蓮蓉月為例,價錢由8元攀升至88元,足見物價上漲的幅度。
月餅會會簿
「懷舊‧中秋情」展覽
始創中心以懷舊中秋為主題舉辦展覽,展中逾百件由四十年代至今的中秋懷舊珍藏品。
日期:即日至9月15日
地點:始創中心地面大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