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薑

這張放置在正街斜路的木椅子,作用是甚麼呢?

藝術、設計與民生,誰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利民生活展就是最佳說明,把三者結合,以藝術和設計,訴說西營盤區的歷史和故事;從巷里、唐樓、斜路、梯級中,找尋設計和藝術元素,製作之時又能引起街坊好奇探問,打開話匣子。生活,本該如此。

2

「我們拿著小木椅,走到斜度足以讓人直滾落海的正街」。設計團隊KaCaMa創辦人Match和Kay細心調校著椅子的高度,小木椅「斜路木凳」是團隊新作,椅子能因應不同斜度和梯級高度而改變椅腳高度,輕易地變成一張於任何斜度都能坐的木椅。

1

那天下著微雨,街坊都舉著傘,在二人身邊走過,有些好奇的街坊停下來,望望他們做甚麼,旁邊老店的老闆也站在店前觀看,大家聊起天來,還試坐木椅,這就是「斜路木凳」的存在意義,「我們希望吸引街坊出來,這區在地鐵通車後,多了很多新街坊,但他們跟舊店和老街坊沒有交流,為甚麼?我覺得是因為太少在公共空間做活動,所以構思這件流動家具,可在家用,還可帶出街,大家一起坐一起玩。」Match說。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帶著「斜路木凳」在街上拍照,引來在附近地盤工作的姐姐坐著談天,不亦樂乎。

KaCaMa與西營盤還是頗有淵源的,第一個工作室,就是附近唐樓的天台屋,他們喜歡這兒的老店,遊走當中,嗅到鹹魚味,看見老人家坐在店外乘涼談天,老雜貨店內買到設計用的材料,這一切,今天已漸漸褪色,他們亦已搬到其他地方去。這次重回舊地,為這個社區設計一件東西,他們費煞心思,「有想過做設計美輪美奐的,但又未必對社區好,設計是否靚就是好?人們認為『斜路木凳』設計簡單『人人做到』,這就對了!就是要人人都做到,放落社區的設計,最重要就是融入社區。」Kay說。

4

 

Follow
KaCaMa Design Lab
2011年由三位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畢業生陳韻淇(Kay)、孫嘉希(Catherine)和陳少華(Match)創辦,擅長利用廢料加工製作,希望透過自家設計,為人們的生活帶來點綴,提升用對環保的觸覺。

www.kacama.hk
facebook: KaCaMa Design Lab

 

TEXT.舍利 PHOTO.MICHAEL, 被訪者提供

 

節錄自#475 metro Pop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