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撈飯」的年代,的確早成過去,連帶不復再的,還有七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副產品「電視書」。雖然叫書,實際上是周刊,小小一本,記錄那些年的流行文化,那些年的樸實情懷。
《香港電視》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在1967年開台時同步創刊,後被《TVB周刊》取締。
《亞洲電視》
前身為麗的電視旗下的《電視週刊》,1982年和電視台一起易名為《亞洲電視》,銷量跟收視一樣奇低。
《玉郎電視》
由漫畫家黃玉郎創辦,1978年創刊,號稱「內容最豐富的綜合性電視雜誌」,製作最精美,口碑最好,銷量也最好。
《金電視》
明報集團出版,1975年開始發行至千禧年初,售價較低,據說負責記者和編輯的都是自由工作者。欄目內容、美術排版相對簡陋,反而成為經典,被譽為廁所恩物。
《活力電視》
後期加入競爭,和《金電視》一樣,以廉宜售價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讀者亦眾。
最早出現的電視書要數《香港電視》和《電視周刊》。綜合性內容以影視節目和藝人動態為主打,旁及美容、小說和其他家事心得。但由於是電視台出版,內容少不免略帶吹噓,隻字不提對家情況。後來,《新電視》、《金電視》等面世,沒有立場上的掣肘,涵蓋內容更多,且對各台節目有中正的評價,成功殺出了一條血路。
那年頭的電視書,全都是A5大小,比一般雜誌迷你。百多頁,封面、封底和中間是精美的粉紙彩頁,有時還製成拉頁海報,其他內頁為報章紙質,黑白或單色印刷。不屬於現代的產物,再次翻揭,陳舊書味撲鼻而來。
雖說《香港電視》和《電視周刊》以外的電視書,無須為電視台的節目和藝人說好話,但不要將它們和八卦雜誌混淆。《明報周刊》是本地八卦雜誌的鼻祖,其後《新知周刊》、《清新周刊》等紛紛應運而生。那時候,它們打著「知無不言」的旗號,報道小道內幕,跟蹤拍攝,找圈內人告密,時對藝人惡意中傷。
電視書的內容,終究較正面和健康。當中所謂的內幕消息,多為影藝明星自己吐心聲,自願地透露內情,傾述往事。所以電視書跟明星,是合作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