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消費

買得天經地義:可持續公義消費

「每個團體運用各自的經驗和技能營運生活館,實踐共同理念,才能體現真正的social capital。」成員之一聖雅各福群會項目主管鄭淑貞Dora指,近年社會常提到可持續發展,拉近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正是其中方法:「舉例土作坊推出本地製作的調味料、食材,正品小農提供本地農作物,產品從工場農場走到消費者眼前,當中沒有大財團大品牌之間的利益輸送或壓榨,真正對人對社會對環境公義,讓消費者意識到每一個人也有改變社會消費模式的力量,甚至有消費者變成生產者,當起城市農夫,提供多一分動力。」

簡約包裝底下盛載生產者的用心和對環境的關顧,令每一分毫都用得有意義。

[[[related_posts]]]

Dora更謂思考消費意義,有助買得更精明:「精緻包裝只會加重產品成本價格,我追求包裝簡約但高品質的本地生產,讓每一分價錢都真正惠及生產品。此外,常有誤解,健康、有機、公平貿易產品價格貴,其實只要用得其所便划算。例如四一瓶有機山茶油,既可煮食又可當潤唇膏護膚,要懂得利用物品的最高價值,才算對得住生產者和環境。」

 

鄭淑貞 Dora 聖雅各福群會項目主管

參與機構核下「土作坊」、「時分天地」等計劃,志力推廣公平公義的社會經濟,並身體力行良心消費,不買經動物測試或含化學防腐的產品,假日會到農田協助農夫用廚餘堆肥,實踐簡約永續的綠色生活。

#436

text/ Naomi

Photo/ Michael及受訪者提供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