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樂謙
「從下而上的聲音,也是一種講歷史的方式。」
涉獵多種創作形式的香港藝術家,曾出版繪本包括《在樹上聽風》、《愛貓》和《白貓》,近年投入社區營造,推動社區藝術。除主理香港故事館,也曾與街坊創辦「灣仔街坊酒坊」,釀製時令果酒,發掘城市種植空間;也曾在觀塘區小巷舉行「人民足球」比賽,以運動關注公共空間和發掘社區特色小店。
從鬼故到細數舊事
訪問到尾聲時,閒談下才知道,盧樂謙(Him)原來不是灣仔人。有此錯覺,源於阿Him對灣仔的前世今生頗有研究,信手拈來就是幾段鬼故:「灣仔鬼故數不完,例如灣仔街市就很猛鬼了,這裡以前是停屍間。」倒有聽聞,凡是進灣仔街市拍攝儀器都失靈,甚至拍到「污糟嘢」,但甫離開案發現場又回復正常。
灣仔街市傳聞在日治時期是停屍間,有人指曾聽到可怕的怪聲,甚至在這裡買過人肉。
阿Him接著眼珠一轉,提到星街那塊紅布,話說萬茂里與星街交界懸掛了一幅有如電影廣告板的巨型紅布,前陣子或是有工人不知底蘊,把紅布揭起,便出事鬧鬼了,後來把紅布放回原位,隨即相安無事。原來那一面紅布背後是個已上鎖的防空洞,傳聞二戰時曾被日軍炸彈誤炸,大量避難平民枉死,因此怨氣極重,多年不散。附近早因市區發展而變了面貌,但紅布仍一直懸起,無人敢動,是為著震懾防空洞內的冤魂:「我估計,是有高人看過後佈的陣。」
星街附近土地廟上的大紅布,傳說中是用來蓋住廟後的防空洞,防止怨魂走出人間。
灣仔是香港靈異事件集中地,該區是日治時期的軍事重地,當年不少百姓枉死,口耳相傳便衍生大量民間鬼故。阿Him自2012年起出任灣仔藍屋「香港故事館」館長,推動社區藝術,並關注社區文化議題,進行地區歷史文化研究。鬼故遊蹤導賞正是舉辦多年的社區活動:「講鬼故只是一個引子,希望吸引大眾去了解城市發展和歷史的關係,也想帶出保育訊息。」
社區合作 口述歷史
雖是館長,但阿Him形容,香港故事館與傳統博物館不同,不是要陳列展品,更像社區中心,是附近居民聊天和交流的聚腳點。他重視與街坊溝通,而口述歷史作為非官方的野史文獻,同樣有存在必要和價值。故事館舉辦的活動,正是強調區內居民的共同參與和策劃,想以從下而上的姿態,探討地區歷史與文化:「一般博物館只會派人假扮,演繹口述歷史,我們想讓真正在地生活的人來講歷史。」
香港故事館前身是灣仔民間生活館,後來經過數年發展,社區文化遊活動逐漸從灣仔區歷史拓伸至其他地區,比如與電車公司合作舉辦電車導賞團,也邀請藝術家和一眾老街坊,例如傳統工藝師傅和有機農夫,出任民間學堂導師,推動社區藝術與創作。至於阿Him,身為社區參與藝術家,近期也積極投身不同藝術機構,尋找跨藝術媒界的合作模式。
Text : Jerry Photo : Fran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