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埔,新街市(大埔墟街市)人流如鯽;同區的寶湖道街市,因著競爭,人跡罕至,只有零星數檔濕貨,反而門口的花店更引人注目。六月底,「解憂舊書店」進駐這寧靜一隅。

靜有靜的好
店主Phyllis是溫文爾雅的愛書主婦,書店開張前夕,她在facebook寫道:「街市裡真的可以有家書店。」宛如這事對她亦不可思議。回想起來,當樓上書店也難做得住,街市正是門鑑較低,讓她落戶街市。「樓上舖租可不便宜!據說序言(旺角樓上書店)業主已非市價出租,但都不平。這裡一來是底層,二來乾淨,三來清靜,舖租不太貴。所以沒多想,我便看中現址。」
拐個彎,從遠處就看得見「解憂」。仿木牌匾,落地玻璃敞門,麻雀雖小(130呎),五臟俱全:好幾個高至天花板的書櫃,地下一疊疊書,由字典內頁拼湊而成的灰白牆紙,別有格調。但人流始終少,不怕輸蝕?Phyllis倒說:「書店就是要靜啊。」也對,書店不靠人流帶旺,好的,自有知音慕名拜訪。

還有人看書
說擔心,Phyllis只曾擔心不夠書,事前她率先從其他書店及出版社搜羅一批貨。沒想到開業數天,便不停有人拿書來捐,現在大概收集了過萬本,好些要放在店外。「新界沒有舊書店嘛。愛書的人總不捨得扔書,也許見有舊書店開,馬上送來一批批書。書有出路了,心也舒服。」捐書的大部分是附近街坊,當然也有人山長水遠走來。
常說人們只看手機不看書,Phyllis:「令我意外的,是原來還有不少人看書,甚麼年紀都有。」起初捐書找書的,都是七十後,後來或因暑假,時有年輕人來。Phyllis笑說,社區裡很多隱世高人,看他們捐甚麼就知。首先,收到不止一本的,竟有《說文解字》的份兒;另外,有人捐出一系列七十年代相當珍貴的攝影雜誌;據說還有名專欄作家,托家人拿自己的舊書來……
訪問結束時,有另一位女士,把一疊書笑著遞給Phyllis,滿足地離開。


解憂舊書店 The Book Cure
地址:大埔寶湖道街市F021檔
開放時間:11:3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