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冒起數個街頭藝術小團體,包括「屎忽行」、“La Belle Epoque”和“ART Like”,各自集結小力量,不定期在公眾地方作演出或展示作品。
組成數年年的「屎忽行」曾在本地多個地點舉辦活動,由旺角到港鐵站內,再到銅鑼時代廣場的公共用地及香港文化中心。成員Vivian Ho本身是藝術工作者,她說︰「其中一次太熱鬧了,佔據了港鐵2、3卡車廂,大家在畫畫、唱歌、跳舞。最後,一名高級職員要求我們下車。」
將制度變成藝術
始終港鐵是公共交通工具,若有人投訴職員也難免要向藝術工作者作出勸告。反而最令人費解,是在藝術文化相關的地方進行藝術活動也遭勸阻。La Belle Epoque曾在上環和炮台山以毛冷織品佈置公共地方,成員之一的Billie指,在炮台山「油街實現」佈置的經驗甚為有趣︰「我剛開始佈置不久,已有保安員出來阻撓。而Vivian在香港文化中心的戶外樓梯與同好一起畫畫,也遭保安阻止,說場地須繳交租金才可使用,Vivian︰「文化中心喎,我咪做文化活動囉!咁都唔得?」
其實街頭藝術理應最先在這些藝術文化相關之地發起,但偏偏這些地方才是最拘謹的場所;香港的藝術場地,至今仍只接受規範化的藝術活動。
受阻撓除可作出反思,層次更高者更可以將這些制度放入藝術作品內。“ART Like”成員是一班中大新聞及傳播系的三年級同學,發起人Nicole指,導師曾跟他們分享過一個藝術家的例子:藝術家在街頭刻意被警方拘捕,於落口供時讀一首詩,完成後要求警方重複讀一次自己的詩作。將被捕事件變成藝術,手法確實高章。
本地街頭藝術團隊
屎忽行
成員包括Vivian和JP兩位年輕女孩,二人均在美國大學主修藝術相關科目。最先在旺角街頭做塗鴉,之後發現最想做的,還是在畫簿上畫畫。於是二人聯同其他人搭盡港鐵2小時車程,邊乘車邊畫畫。
La Belle Epoque
基本成員為Billie和Mary,及後遇上同好Esther,經常一起合作策動毛冷編織計劃。最近受銅鑼灣名店坊邀請在戶外以毛冷編織物套在欄杆上,引起大眾注意。而大眾的好奇心與提問,亦令她們繼續替我城角落製造小驚喜。剛於上環及炮台山附近放下作品,讓有緣人遇上。
ART Like

由中大新聞及傳播學系三年級學生組成的團隊,雖然他們並不是立志要做街頭藝術,但他們認為藝術應該是everything, everyone和everywhere,所以表面看來與街頭藝術無異。他們至今舉辦過4個活動:街頭羅浮宮、文學列車、與「無鼓用」合辦的「街頭How激音樂」,及「自由野」戶外藝術節中的「自由畫嘢」。
「街頭How激音樂」

ART Like與「無鼓用」合辦,由於他們關心的議題是藝術門檻,所以主張敲擊樂不一定需要真正的鼓,利用不同器皿,同樣可以敲得痛快。
「屎忽行」《寫生取異》



TEXT/JILLSANDY PHOTO/網上圖片(部分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