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在外,在酒家吃飯,第一時間拿起碗筷沖水,卻被取笑,你們香港人很衛生啊。那刻才發現,只有香港人會做這個「飲茶儀式」。當舊式茶樓買少見少,點心車幾乎絕跡,原來好些港式飲茶文化與習慣,早早藏在我們血液中。《得閒去飲茶》的作者李嘉雯,父母不僅曾在酒樓打工,又分別開過三家茶樓,此書記錄了李家對茶樓的的情意結,以及保存老茶樓文化。
現存極少量保存點心車的茶樓,包括老式茶樓如中環蓮香樓、荃灣海連茶樓等,也有刻意復古的新派連鎖式酒家用點心車。還記得昔日茶客為追求新鮮熱辣,每當點心車從廚房推出來,茶客皆一擁而上,場面好不熱鬧。可惜租金與人工飇升,為節省推車空間與人手,近年點心車絕跡。不過大家仍追求新鮮熱辣,是以酒樓十多年前起流行即點即蒸點心,風味依舊,惟熱鬧不再。
不論現時喝茶也好,吃點心也好,酒家茶樓早已搬到商場內,已不復六、七十年代般宏偉。當時的大酒家,佔地兩至五層樓,樓下多是大堂,二樓可搭枱,熱鬧些;三樓不能搭枱,提供多些私隱度;層數愈高,代表身分愈尊貴。而大酒家多坐落旺角,瓊華大酒樓和龍鳳茶樓,只相隔一條彌敦道,一到中秋節,便在門外的裝潢上大鬥法。當年負責酒樓廣告工程的鄧禮祥,他的女兒Amanda指,當時中秋節是眾多節日中酒樓最緊張的時刻:「爸爸生前拍下很多照片,可以見到那些中秋招牌佔據整整五層樓,茶客真的當聖誕燈飾般欣賞。」此情此景不復再,幸好文字與相片記下這段輝煌而美好的茶樓歷史。

點心妹術語
賀壽:是比點心車更早期售賣點心的方式,侍應用背帶掛著點心盤,用盆骨頂著,雙手同時托著以免點心倒下,並且邊行邊叫賣。由於動作似小孩雙手拿著賀禮向長輩賀壽,因而叫「賀壽」;
揸大巴:如果捧著的是大圓竹籠而非點心盤,則似巴士司機「揸軚盤」,會稱作「揸大巴」。
大家姐:負責「賀壽」的工作分配。
點茶暗號
指指鼻-即是要香片,因為清香撲鼻。
指指嘴巴-嘴內有口水,即是要水仙。
指指耳朵-即是要普洱,因為有「耳」字旁。
指指眉-即要壽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