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於城市長大的都市人,仍舊不習慣壓迫和密集的生活空間,長久累積的不安與焦慮,是對大自然的鄉愁嗎?年前遷居錦田的手作人Poling,逃離鬧市,與自然共居,尋找理想的生活節奏。
大自然療癒情緒
Poling自小生活在狹小孤獨的空間,大自然的寬闊無涯總使她神往。「小時候不善與人溝通,媽媽擔心我遭遇危險而不讓我結識朋友,只有屈縮於小房間內。唯一使我雀躍的就是跟婆婆到香港仔海邊散步。」成年後,Poling經歷情緒低谷,更深刻體會自然對她何等重要。「抑鬱之際,我找了個地方躲藏避世。一次夜裡沒來由地逃奔到公園,遇上一朵凋謝的花。看著看著,頓時豁然開朗。像是在花朵身上找到共鳴,能夠互相明白。」那次經驗幫助Poling走出陰霾,改變了她的生活。「自那以後,我常到公園散步,撿拾凋落的植物,裝飾居所又或造手作。」然而,充滿壓力的城市生活,還是讓Poling喘不過氣。終於,她跟丈夫搬到錦田。
「抱著重享星空的期望而遷居錦田,發現這裡不止有廣闊夜空,每天也有叫人興奮的新奇事發生。例如我試過在踏單車到市中心的途上,遇上於路旁草叢玩耍的螢火蟲。外出用餐時處身廣闊的山嶺,那種安全感也是前所未有。」除了大自然的療癒,還有令人安心的人情味。「一個炎炎夏日,我有點狼狽的在踏單車,碰到一位站在家門前的婆婆。在我擔心會否打擾她的時候,她竟然向我關心道:『你熱不熱啊?』就因為她的這句說話,我對錦田這個社區很有信心。」這位婆婆就是蓉姑,是在附近田地種植的街坊,Poling逐漸與她熟絡,有時蓉姑更著她要些田裡鮮摘的蔬果。「這是城市裡沒可能擁有的生活經驗,我想就是這裡的親切感治好了我的抑鬱。」
錦田花生醬故事
錦田小屋除了是Poling和丈夫的居所,也是她手作品牌的工作室。Poling不時舉辦工作坊,教授製作乾花裝飾及本地花生醬,也會邀請參與者一同遊走錦田。「山水之間融和會合、互相供給,每個細節都玄妙。我以手作為載體,希望將這訊息傳達給參與工作坊及接觸作品的朋友。」就如學會自製花生醬的契機,就是來自與當地人的互動。「我在錦田檔口遇上一位賣花生的伯伯,大膽向他請教種植技巧。其實在這裡種植作物的大多為退休人士,不為賺錢。伯伯看我很尊重作物,又有興趣了解花生栽種,便毫不吝嗇跟我分享經驗。」
泥土裡每粒花生的成長速度各異,一把拉出來,並不是每一顆都能留下來。一磅花生背後,是艱辛的工夫和作業。「當人與事物切實交流,建立感情,自然懂得愛惜。」就如花生醬工作坊,讓參與者以第一身認知及著手製作,拉近與土地的距離,即使吃一口醬、剝一粒花生,也心存感激栽種者所花的心血和時間。
落花生之意
花生的花朵細小,泛淡樸銘黃色。花謝以後,子房會垂墜蔓生進之中泥土,在夏至結成莢果。由於花生是花落所生,因此得名「落花生」。
取材自然
Poling的手作,無一不取材於自然,她坦言就像大自然送贈的禮物。「我很感謝乾花燈泡,因為它才有人主動跟我接觸,幫助我衝破心理障礙,把我領回世界。」年前Poling在丈夫的展覽中置放乾花燈泡創作,引來了媒體邀約訪問,以及舉辦工作坊的機會。「回想起來,走過的就像是上天為我默默鋪設的路徑。舉辦工作坊的契機,讓我重新學會與人相處。」由厭倦煩囂到遠離鬧市、回歸自然,再藉自然手作的玄機重新接觸人群,微妙又恰到好處的安排,如自然一樣,圓融無礙、生生不息。
手作選物
乾花燈泡
放滿精緻乾花的小燈泡,本來是失去功能的棄置用具,由Poling一手轉化成捧在手心的精品。
芒草掃帚
台灣部分地區的民族,會用上芒草種來手札掃帚。而Poling以錦田芒草來製作掃帚,既天然又富草香味。
大豆蠟燭乾花擺設
香薰蠟燭以可再生大豆蠟及純天然精油調製,以乾花點綴。
乾花
小屋內掛滿乾燥植物作佈置,滿室怡人天然草香。
FB: O. Works
#620
TEXT TIFFANY
PHOTO BILLY,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