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唔打針得唔得?」一歲寶寶心底最想說的也許是這句。原來根據衛生署建議,嬰兒初生至一歲半期間應接種14支疫苗,數量驚人!加上不少嬰兒在接種「一歲針」後會作病發燒,不想苦了baby,有父母苦心查探,發現打針有機會影響孩子健康,決定不打針少吃西藥,以自然方法育兒。
一歲針 苦了BB
不打防疫針這想法,對廣大父母而言猶如一枚震撼彈,有份投出新思維的,是育有兩子的素人父母湯禎兆和太太林綸詩。「一歲針很毒!」林綸詩這話一出定惹爭議,但她只想以個人經驗和研究調查與父母分享見解。「我所指的一歲針即是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大兒子打一歲針後又發燒又出疹,好辛苦,決定不再打針。」
湯禎兆與李綸詩為兩子健康除了主張不打針不吃西藥,還著重自然,常帶孩子到戶外接觸陽光草地,增強免疫力。
這絕非愛兒心切魯莽決定,而是心思熟慮上網翻查資料及醫學報告得出的結論:「例如打針最多的美國,原來早有一群父母主張不打針,原因是混合疫苗可能引致自閉症及腦炎等神經問題,而且疫苗含抗生素、防腐劑、水銀、鋁、甲酫等化學成分,甚至有些含嬰兒死胎、動物基因或經基因改造成分,直接入血,經未生成血腦屏障的大腦及留在身體,對嬰兒成長健康可大可小。」有了深入了解,她決定不為半歲小兒子接種疫苗:「對比之下,細仔明顯較大仔健康大隻,而且是同期嬰兒裡無須照燈,無黃膽,最早出院的一個,我認為這跟他剛出世時沒有接種疫苗有關。」
做對開放思考的父母
「一直以來不少父母都擔心打針會帶來副作用,但在香港,西醫永遠是權威,即使有質疑亦會乖乖遵從。我們不是要推翻西醫,而是鼓勵父母多思考探究,在打不打針吃不吃藥之間,還有好多選擇。」林綸詩認為即使要打針,也可考慮把可能性危害減至最低:「香港是個幸運城市,環境潔淨,衛生意識高,極少爆發疫症;而且三種病菌同時襲擊人體的機會微,即使選擇打針,也可分開接種及延遲接種疫苗。」
作為兩子之母,林綸詩為孩子健康可謂出盡法寶:「以往大仔每次接種疫苗後,一定會找家庭中醫配藥清除體內毒素;現在兩子發燒或小感冒都不打針不吃西藥及退燒藥,需要時以中藥調理,讓免疫系統在適當溫度下打仗(39度以下),身體才有足夠抵抗力對抗病菌,減少患病機會。」另外她也會嘗試自然療法和可靠的民間小偏方,助孩子健康成長。
林綸詩在書中指出,日本曾於1992年停用MMR混合疫苗,當地有調查顯示,這一年間出生的小孩,自閉症個案下降20%,至93年復用分開疫苗接種法,自閉個案再攀升。可見自閉症顯然與MMR裡其中一種病源有關,但亦有人不認同,她呼籲家長一定要自己探索,才決定相信甚麼。
素人父母推介
三個自然育嬰法
餵母乳或有機奶粉
母乳含豐富蛋白質、脂肪和營養,初生嬰兒飲用母乳有助打好免疫力基礎;即使未能餵母乳,也應選成分天然的有機奶粉代替,甚至可把奶粉和有機豆漿粉混和,自製健康奶粉。
小兒按摩法
脊骨是輸送養氣的重要管道,讓孩子趴著,用手指輕輕捚脊骨的皮膚,由腰至頸,每次約5分鐘,可以疏通經骼,調整臟腑,兼促進親子關係;配以嬰兒按摩油睡前按摩,更有寧神安睡之效。
延遲食肉歲數
市面食品愈來愈多化學添加,肉類的毒素較素菜多,延遲吃肉,有助減低毒素吸收,令孩子更健康。
湯禎兆與林綸詩新書《素人父母──不打針不吃西藥 我的孩子健康成長》,除了揭開「一歲針」的秘密,還介紹了不少天然育嬰法。
#436
Text‧Naomi
Photo‧受訪者提供、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