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邊爐最要緊的是個爐,那麼耕田重點必在田吧 。農業向來需要人力,若是有人告訴你務農不必開墾土地,灌溉施肥,你會笑他:「傻的嗎?」二澳農作社卻慧眼識英雄,接受資深耕作人彭耀階提出的零干擾農法,還出錢出地出人力支持這個十畝地的實驗。

無田耕作零干擾
零干擾農法不佔用耕地,不干擾附近區域生態,不施肥,不除草,棄農藥,不密種,密集程度參照自然,再打個八折,留出大量空間讓自然演替順利進行,即讓其他物種進場。然而種棵蕉也要挖洞拔幾條草,如何零干擾?彭Sir回應:「大自然也有動物挖洞,吃作物,只要人為干擾不超出這些隨機變化,就不會影響場地野化和自然演替。具體量度方法是每年為植被(vegetation cover)做「人口普查」,確保不應出現的植物絕跡。若場地在開始應用零干擾農法時已被開闢為田,則可說是繼續有糧食生產的退耕還林。
植物群落演替

植被群落演替有四個階段,在本來無一物的土地上,第一階段是草坡,第二是灌木,第三是喬木森林,最後就會有成熟樹林,從簡單到複雜逐步增加土地養分及生物多樣性。
零干擾蜂蜜

養蜂算是低干擾農業,但彭sir猶嫌不足,正研究零干擾養蜂。「春有百花,冬有鴨腳木之類可供蜜蜂採蜜,但若香港野外不夠蜜,養蜂就會與其他野生昆蟲爭奪花蜜,所以我們會從大陸遊走蜂處取蜜餵養我們的蜜蜂,減低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彭Sir解釋:「遊走蜂即逐深山花蜜而遊走的蜂群。」
有機、樸門還未夠

「有機農業雖好,但仍會干擾大自然,例如令內陸乾旱沙漠化。沿岸樹林可保留雨水,使之重新被蒸發,讓雲把水分帶到内陸,佔用野地耕作,剷平樹林卻釀八成雨水流失,也降低生物多樣性。」彭sir續說:「樸門農業則是較完整的一套設計,但打不進主流市場經濟,因為商人只會挑最賺錢的作物培育,消費者也不知樸門農業好處在哪,只滿足於有機標籤。零干擾農法則無此弊病。」
糧食生產哲學
零干擾農法限制多多,不少人質疑不能成為主要糧食供應方式。彭Sir認為:「現在是第一嘗試階段,先不用問能否提供七十億人糧食,我們應先確立『人不應干擾自然之道』的原則。別再由商人主張吃葚麼,由農人任意取用土地,逆天而行地生產,應盡力了解大自然提供甚麼,便盡量吃甚麼,取用時也盡量不干擾大自然。即使只能小規模地推行零干擾農法,也可緩解傳統農地產糧壓力。」
metro Pop #511
Text: Chelsea
Photo: Franky、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