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市集,是年輕世代創意天堂,甚至是建立本地品牌夢的起點。最近手作市集卻出現一位不年輕的手作人:Papa shoes的葉先生。他是擁有四十多年經驗的本地鞋匠,已達退休年齡,從鞋廠老闆轉型當手作新鮮人,現在一心享受造鞋帶來的滿足感。對於首次參加手作市集,老鞋匠笑說:「好玩,年輕人很有創意,也懂得欣賞手造鞋,下次有記得預我!」
手造心意與原則
葉先生擺市集,沒有現成的鞋賣,只有幾雙他手造的鞋和一本皮鞋相簿,有客人詢問,他會鼓勵到他位於葵芳的鞋廠「度左腳先」。深信鞋要度腳訂造,他說大陸開放,鞋廠北移,大規模生產令人忽略品質和設計:「七十年代香港鞋業鼎盛,人們對品質和設計要求極高,不少外國品牌都找本地鞋匠設計訂造,香港大小鞋廠都有2至3萬間,全部是工夫扎實的鞋匠。我造鞋四十多年,見證鞋業興衰,很感慨傳統工藝沒落,老鞋匠無以為繼。」
他在九十年代初期也曾北上造鞋,卻始終看不慣內地的運作模式,最終選擇回港:「國內工廠大規模機器生產,師傅又不是香港老師傅,造出來的鞋質素自然不及以前。」
堅持手造鞋,因為裡面有鞋匠的用心,這種著重品質的用心並非金錢可以買到。「曾經有韓國品牌找我造鞋,是數萬對鞋的訂單。對方專程從韓國來拜訪,說欣賞我的手工,可以不計條件請我造鞋。當時鞋廠有三個單位,二十多位鞋匠,雖然是一筆可觀收入,但恆量過人手和時間,我坦白跟對方說只能接受一半訂單,不想為趕工而影響質素。」葉先生說這是做鞋數十年的原則。
皮價、原材料都上升,但葉先生說不想加價,訂造皮鞋每對才550元起,特別款式或材料則另商議價格。
轉型 重拾樂趣
鞋廠單位三個變一個,老師傅北上的北上退休的退休,九十年代香港工業艱難,葉先生也守住了鞋廠,倒是在03年沙士一役之後,真正意興闌珊。「那年頭主要做公司生意,很多客走數,差點做不住。」於是他逐漸轉型,兼做個人訂造鞋。最重要的一雙,是為女兒製作的「限量版平底鞋」。「系列Papa shoes本來造給女兒上班穿,誰知她的同事朋友都讚好,甚至想找我訂造,於是便開始接受個人訂購。」
[[[related_posts]]]
說起“Papa shoes”,葉先生笑得特別滿足,他說個人訂造原本只是靠口碑、熟人介紹,至12年女兒替她開了facebook專頁,便愈來愈多人找他:「原來這麼多人想造舒適獨特的鞋。老實說現在已過了搵錢階段,反而最大滿足感是客人喜歡我造的鞋,還有幫到人,像長短腳、大細腳、腳指外翻的人,很難買鞋,一雙舒適合腳的鞋對他們尤其重要。」
#431 green
Text‧Naomi
Photo‧Franky、受訪者提供
Text‧Naomi
Photo‧Franky、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