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控

老江湖電影,幫會鬥爭是其次,兄弟情誼才是主菜!

黑幫電影相比其他類型片年資較淺,但從量到質皆不容忽視。功夫片,一拳一腳之間,已經變化萬千;江湖黑幫電影則更複雜,除了打鬥,還涉及有組織的犯罪行為,同時亦講兄弟情誼,不同幫會或黨內鬥爭,復仇等內容,由七十年代成形後,拍之不盡。

電檢下 沒有黑社會

五、六十年代還未有「黑幫片」一詞,但描寫江湖人物的電影已零星出現。根據資料,最早出現應是1950年的《細路祥》,電影主要敍述街童細路祥(李小龍飾),但片中不少情節涉及細路祥的師傅飛刀李(馮峰飾)這位江湖人物。雖有犯罪勾當,但仍有不少正面描寫,當中包括俠氣形象、鋤強扶弱,整體設計似乎是遷就當時的社會環境及道德觀念。

 

1955的《傳統》亦是經典,與《細路祥》不同,此片已開宗明義寫出幫會的內部問題,主角刀疤項成(王豪)在戲中被塑造成一名光芒四射的黑道英雄人物,這亦是五、六十年代唯一一部真正的黑幫電影。

從故事性和動作場面來看,黑幫電影富娛樂性,劇情上易產生張力,做到情節緊湊,無論正邪人物都容易刻劃得立體突出。然而黑幫電影直到七十年代才開始發展,資深影評人羅卡指,這全因當年電檢法例列明不能拍黑幫電影︰「政府不想觀眾了解黑社會,即使拍類似題材也要婉轉,不能太寫實,而結局亦需要導人向善。」及至1967年香港暴動後,政府改善民生,加上廉署出現,整體社會秩序好轉,電檢才逐步放寬。

 

3 (2)1

警服不能亮相

七十年代前的香港電影,不僅不能描寫黑幫犯罪,連警察也不能以制服入戲。卡叔說︰「早年曹達華即使常常扮警察,也只是便衣探員,乾濕褸與毡帽形象,是由荷里活而來,香港根本不存在這樣的警探。」由於當時的警官多為英國人,為免在電影中描寫警員使用暴力或對警員表示不敬,影響形象,是以有此限制。

 

TEXT/JILLSANDY PHOTO/香港電影資料館及網上圖片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