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薑

「老嘢設計會」 用創意抗老化

說設計解決問題,有時也說得太理想當然。有些問題,很難完全解決。HKDI社會設計工作室的總監李欣琪博士(Yanki Lee)說:「所以我們用另一個方法入手,用設計問問題。因問題問不對,設計師提供的解決辦法就會錯誤。」工作室在2013年創立,是社會設計的研究平台,翌年又成立了「老嘢設計會」,用創意抗老化,相信「老嘢」都有設計力。

15(2)

左:Albert Tsang;右:Dr. Yanki Lee

m:     metro Pop

Y:      工作室總監李欣琪博士Yanki Lee

A:      工作室研究員曾兆賢Albert Tsang

 

 

m研究社會設計的同時,為何特意成立「老嘢設計會」?是刻意針對老人問題嗎?

A:  「老嘢」,可指老人家,亦可指老人家的東西,但在普遍人心中,這詞很負面,垂垂老矣,沒生命力。或者亦無人覺得老人也能享受設計,甚至動手做設計。我們不認同,希望扭轉這既定印象。

Y:  不過我們針對的,不止老人家,而是整個社會。因最熟悉這社會和生活的,莫過於老人家,他們可提供很多關於城市,如何生活的資料。此外,也是要給老人家賦權,讓人明白老是社會現象,不應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我們有朝一天都會老。

 

17(1)

已經80多歲的花婆婆,原來80歲前都沒畫過畫,現在每天不拿畫筆不行。甚麼東西都可是她的畫布,她畫的花又會隨「畫布」的形狀有所改變,充滿創意,展現「老嘢」無限設計力。

m如此的理念,有塑造出獨特一套問問題的方法嗎?何謂用設計問問題?

Y:  我們不停問很多what if,而且主語是we,不是they,不想很抽離地袖手旁觀,或有種由上而下的感覺。工作室每年都有個大型研究項目,如有次研究「死後可去哪?」,我們畫了一個巨型mind map,嘗試呈現整個大畫面及各種可能性。當中有傳統的習慣:睡棺材、土葬、火葬;有比較新穎的:製造一顆骨灰鑽石;也展望將來:太空葬。倒頭來,就是用設計的思維,推動相關行業(這例子是殯葬業)think outside the box。

A:  研究過程中,會問很多老人家的意見,和他們一起討論,現在我們大概有數百位會員。我們相信,可能不是全部人都是設計師,但任何人多少總有點設計能力,香港或稱之為創意。

 

18(1)

2014年夏天,工作室在退休人士及長者博覽中設置攤位,跟「老嘢」們進行不同的設計活動。

m:     怎知這樣問問題,有沒有效?

A: 老實說,我們未算成立了一段長時間,定位是個研究平台。不過,如何真的為不同行業帶來好的影響,對整個生態帶來一點點衝擊,便可說有效了。

Y:  另外,我們亦盡力描繪出議題的大畫面,為設計師們提供一個基礎。很多設計師都很有心,希望幫助不同族群,從而設計不同的產品。出發點是好的,但那產品又可能對整個系統帶來另一些問題。如果可先知道宏觀的picture,這樣的情況就可避免了。
17(3)

m最後,你們覺得社會設計是?

A:  其實無須執著界定甚麼是不是社會設計,它不是一個類別,更是一個心態,設計出來的東西,跟社會有關。

Y:  對,社會設計不能說是一個潮流,而是思維的改變,有social mission。我很怕別人標榜自己做社會設計,仿佛有個光環。說到尾,這世界沒有social designer,只有good designer。

 

16

設計生與死,呈現殯葬的各種可能,由產品到習俗,從傳統觀念至天馬行空的未來想像。

 

17(4)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