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落田落手落腳身水身汗得個桔,他們卻個個笑容滿面。這群人自稱「義耕隊」,周末不時到新界農田替本地老農耕作。拿鋤頭除別人的草替別人收割,無償,但每一下翻土割菜都長知識,難怪兩手空空仍然大感滿足:「我們拿走的更多﹗」
「我一個人一雙手能力有限,這麼大農田荒廢實在可惜,多謝這群年青人放假不去玩卻來幫我們這些農夫落田,很難得。」 — 農夫 珍姐
讓小農默默耕耘
粉嶺坪輋算是香港較集中和大遍的農地,300多畝地上有十多個本地農場,有些像珍姐那樣,有機耕種。可惜欠缺人手,生產力有限,政府支援又少,單是坪輋便有3千多公畝地荒廢,對於經常捱國內貴菜的港人而言,實在可惜。
阿咕是義耕隊集召人之一,也是坪輋村民,她說若能善用農地,連繫小農,提升作物產量,不止為本地小農帶來實際幫忙,港人也可吃到本地靚菜:「我們已聯絡這區四個農場,負責人都是年紀老邁的農夫夫婦,兩個人四隻手默默耕田已吃力,而且他們根本不懂如何種類,減少因單一作物而被壓價的機會;還有發展社區農墟,直接與消費者交流接觸,減低中間的運送成本。有了實際支援,農夫才能默默耕耘,種出安全健康的本地農作物。」
她希望義耕行動能延伸王其他地區的農場:「既然愈來愈多人當城市或假日農夫,證明農業在香港有需求,要讓農民們抬起頭來,也讓農業重新走入大家的生命。」
義耕人 心底話
李素嫻 So-han
從天台耕種到腳踏泥土
So-han是團隊裡的中堅分子,已是第5次參與義耕活動,和珍姐最熟落。她早年租天台學耕種,後加入義耕隊,認為腳踏泥土才最可體會農夫的艱辛:「香港無農業教育,很多人不知蔬果何時當造,種過菜,才知不時不食。這裡學務農以外,意外收穫是了解本地小農的處境,珍姐不說也不知原來有機小農一直被菜統處壓價,很不公很無助。」所以So-han除了落田,偶爾也會和其他義工在假日早上到附近農田收菜,替老農出菜到市區農墟賣,略盡綿力。
賴翊筠 Sara
公義耕種是生活方式
讀大學英文系的Sara,因參加2014年暑假土地正義聯盟舉辦的「土地小學」 ,認識土地公義這議題:「新界東北的農民因收地受壓迫,小農孤苦無援,原來農業面對如此不公對待。對城市人來說,假日落田是休閒活動,但對本地農夫而言是生繼,希望義耕不止是體驗活動,更是一種公義的協作方式,讓大家和本地小農一起面對和解決困難。
#435
TEXT/ NAOMI
PHOTO/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