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聲音,就是未來。
以下6名環保新力軍,各有各對環保的喜愛,見解,也有各自的擅長項目。
他們的共通點,是願意關心地球。因為熱愛,自然勇敢。你看來是一條難行的道路,偏偏他們漸漸開出花。
有關環保,香港落後太多了。年青人,嘗試用你們的青春去影響更多人吧。
化玻璃為神奇
Aiko Ma
2016年創立「生活小品」,重新設計回收的玻璃瓶,以玻璃工藝品推廣環保概念。
*FB:生活小品 livingin
m:metro Pop A:Aiko
m:為何開設這品牌?
A:我曾是珠寶設計師,親眼目睹內地的污染情況有多嚴重:居民在河邊生活,河水卻是黑色的、沒有流動的,但他們照常用河水刷牙洗面。我覺得要宣揚環保訊息,先要注重設計,作品精美、具文青風,吸引到人注意,才會留意背後的理念。
m:為何選擇用玻璃作材料?
A:上網尋找素材時,看到資料指玻璃的原材料是矽砂,來自挖出河床的沙;即使放上一百年外貌也不變,屬upcycling物料,可用熱能溶掉重塑不同形狀。既然它能還原,為何要扔到堆填區呢?其實在大自然世界裡,根本沒有「垃圾」這概念,生態系統本身是永續的,只是人類處理下才有所謂的「垃圾」。
玻璃瓶再造,須經過切割、打磨、貼上圖案等工序。Aiko在生活書院開設了工作坊,鼓勵大家在家動手做。
m:在香港設計玻璃回收製品,最大挑戰是?
A:香港很少專業玻璃廠,處理上很困難。而且玻璃質地硬卻脆弱,一般家居不夠空間擺放,論普及程度比不上其他工藝。我曾特地到台灣學習吹玻璃工藝,亦因此體驗到當地的回收文化:試過在當地餐廳吃飯後,想拿走未喝完的瓶子,但店員說要先問老闆可不可以,原來玻璃瓶本身有價,像香港的牛奶樽般可換取按樽費。而台灣的玻璃產業龐大,幾近90%的玻璃也可回收再造。
經升級再造的玻璃杯刻上和風花紋圖案,甚為雅致。
環保連繫社區
Match Chen
在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修讀產品設計,2011年聯同兩位拍檔Kay Chan和 Catherine Suen設立KaCaMa Design Lab,利用廢料加工製作,並積極進入社區推廣環保,鼓勵公眾參與。
*FB:KaCaMa Design Lab
*Website:www.kacama.hk
m:metro Pop M:Match
m:為何成立KaCaMa Design Lab?
M:起源是為了交功課;當時修讀Sustainable Product Design科目,用回收的廣告橫額、畫布等等,找車衣女工合作,一起研發燈具產品,逐漸地發現這模式很有意思;就是找出社會上的問題,再以社區的人力物力去解決它。我和拍檔也認為這模式很值得推廣,於是便成立了品牌。
Stool ZERO
將舊風扇罩結合舊電線,製成循環再造的手織椅。
m:KaCaMa Design Lab是一個怎樣的團隊?
M:我們認為upcycling設計只佔「可持續生活」的一部分,希望做更多社區和公共空間的課題。例如我們曾用時裝表演剩下的衣架,來製造生果盤和茶几,但發現需要尋找穩定款式和質量的廢料,也需要很多人手去製作;像剛才提及的車衣女工、老師傅、更生人士和庇護工場等等,都是令設計與社區拉近關係的橋樑,也是我們的服務方向。
EGGY CANDLE
由聖雅各福群會經營的餐廳收集蛋殼,庇護工場的會員清洗及處理,倒入大豆蠟,加上棉芯,便可完成。
m:在香港推廣環保,最大挑戰是?
M:本地政策最令我們最苦惱,既缺乏完善和有效的回收系統,也因為本地工業式微,只可賣出回收物料,而不能把它增值。例如塑膠,台灣有工廠將資源再生成球賽衣,香港卻連回收也沒有。
「落花生花」種子紙
KaCaMa 為「藝滿階梯」設計的種植紀念品。把花形種子紙放在泥土上,覆上一層薄泥,每日澆水一次,種子就會發芽。
m:關於環保,有沒有一句撻著你的說話?
M:有些人一聽你做upcycling設計,便說:「用垃圾做產品沒有成本,一定賺很多吧!」其實清潔、加工和運輸等等,每樣也是成本,經營得很辛苦。不過近年來環保意識提高,大眾和企業的態度都轉趨正面;加上多了設計師參與,令環保變成lifestyle,不再老土。
metropop 延伸閱讀:
【綠色.新鮮人(上)】http://bit.ly/2mzskIT
【綠色.新鮮人(中)】http://bit.ly/2mQ2wtA
【綠色.新鮮人(下)】http://bit.ly/2m9jG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