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人

綠色.新鮮人(上)


他們的共通點,是願意關心地球。因為熱愛,自然勇敢。你看來是一條難行的道路,偏偏他們漸漸開出花。

有關環保,香港落後太多了。年青人,嘗試用你們的青春去影響更多人吧。

 


環保起義

Emily Kwok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二年級生。早前在逸夫書院千人宴後,自發收集並清理過千個膠樽及玻璃樽,當晚的回收照片在網上備受廣傳,現正準備下一階段的環保行動。

 

mmetro Pop            EEmily

m:何時開始關注環保議題?

E考完DSE後很多空閒時間,在Facebook看到外國的環保短片,很受啟發,所以開始關注。特別留意到原來膠質垃圾所須的分解時間,高達數千甚至數萬年,令我很震撼。

 

Emily Kwok

Emily下一步打算統計校園使用的飲管數目,希望用數字喚起更多人注意。

m:這次回收行動是你的首次實踐?

E第一次是去年的千人宴,在現場突然想到要回收,而清潔姐姐已開始收拾桌上的垃圾了,我們唯有從垃圾桶內把東西抽出來分類。這次借鑒了上次的經驗,過程順暢很多,回收量也多了。去年只有五百多個瓶子,今年卻有過千個膠樽和玻璃樽,幾近全面回收。

222

中文大學外判的回收商「資訊機密處理有限公司」(SSID),負責人也是中大畢業生,每星期由學生進行兩次人手垃圾分類。

m:在中大或香港推動環保,最大挑戰是?

E環保路上很孤獨,有些人覺得世界上每天都棄置那麼多垃圾,回收也沒用。好像退宿(遷離宿舍)時,有些人不想將東西搬回家,就此棄置在房內。我們從中挑出物資轉贈露宿者時,發現很多衣物或用品仍附有價錢牌,反映大家消費前沒想清楚是否真的需要。

03

中大垃圾站內,剩餘物資分門別類地排列有序,令垃圾站變成有心思的場地佈置。

m:關於環保,有沒有一句撻著你的說話?

E太多了,哈哈!例如有些人稱我做「環保小先鋒」,這是對我很單一的印象,認為我在環保方面已走得很前,其實我不過是比大部分人多做一點點而已。不少人都知道不應過分使用地球資源、不應浪費,只是沒太多人真正地實踐。

04

將千人宴收集到的玻璃樽,砌成”SHAW”(逸夫書院校名),照片上更註明樽身分解年期,引來大量轉載。


廢料不廢

 

Kevin Cheung

環保產品設計師,2009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現於聖雅各福群會賽馬會升級再造中心租借工作室,成為駐場設計師。

FBKevin Cheung 張瑋晉

Websitewww.kevin-cheung.com

Kevin

mmetro Pop            KKevin

 

m:為何從事環保設計?

K:我本身是產品設計師,本來沒留意環保事宜。但環顧堆填區,許多固體垃圾原是產品,不少產品只是推出一、兩星期,便被送往堆填區;令我反思為何不用堆填區中的資源去做產品呢?

 

02

Kevin的成名作膠桶喇叭Boombottle

m:如何逐步實踐環保設計?

K:我的經驗是,一定要落手落腳試過才知;例如在市集直接與客人溝通,「貼地」地摸著石頭過河。好像我的第一個產品Boombottle,最初只是在家中以手作形式去做,材料來自醬油廠的白醋樽。每星期收集數個樽,在深水埗買材料回家砌。後來發現自己做趕不及進度,便與聖雅各福群會的庇護工場合作,實踐環保之餘,還可幫助弱勢社群,令整件事變得完整。

03

利用洗衣機滾桶構造演變出來的音樂盒

m:近年香港人的環保意識進步了?

K:對。最初擺市集,很多客人不認識何謂upcycling(升級再造),現在已較多人知道。亦有更多公司願意提供廢料,不像以往般頗多避忌;例如質疑為何要送出廢料給你賺錢,又或是不想公開公司製造的垃圾量。比較起來,近年多了公司主動邀請合作,如LG提供多部洗衣機讓我發揮,頗為驚喜。

04b

用電飯煲內膽製成的單車響鈴Rice Bell

m:關於環保,有沒有一句撻著你的說話?

K:曾經有位OL看到上司買了膠桶喇叭,覺得很有型,便聯絡我購買,到交收時卻投訴說「為何膠桶有花痕?」。又試過開pop-up store時遇上內地客人,覺得垃圾變產品頗有趣,但就拋下一句說:「又不是甚麼名牌,為何要買?」


metropop 延伸閱讀:

【綠色.新鮮人(上)】

http://bit.ly/2mzskIT

【綠色.新鮮人(中)】

http://bit.ly/2mQ2wtA

【綠色.新鮮人(下)】

http://bit.ly/2m9jGp4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