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踏上台板就要施展一身本領表演。戲行一直行師徒制,惜日漸萎縮,粵劇的傳承也由昔日師徒制變成師生制。自1995年拜師學藝的粵劇演員王潔清,親歷單對單貼身教學的師徒制,同時也嚐過學院派系統化的學戲生涯。
隨師生涯
在坪洲長大的潔清,自幼對粵劇興趣濃厚,中學加入粵劇學會,認識梁森兒老師,老師欣賞她對粵劇的熱誠,招她為徒,自此沒收過潔清學費,卻唱唸做打統統傳授,更給予上台機會,讓她汲取舞台經驗。潔清:「跟師父是為了學大戲技巧,可是比起內地演員自小訓練,自己遲起步,坦白說基本功不及他們扎實。不過師父教我們,做演員最緊要是情緒表達,粵劇不是賣弄難度,惟有用情才能動人。
學做人
跟隨師父學戲之餘,更重要是學做人,從師父身上學會待人接物,戲行講究尊師重道,要尊敬前輩。不過師父對各人都好,身邊的化妝、熨衫、樂師等,她不當是幫手員工,是手足,埋班上戲她會照顧膳食。這個習慣我也保留著,除非是首映,否則我盡量安排台前幕後一起吃過飯才上台。」雖說戲子無情,但無情者又怎能在台上傳情達意?潔清一直向師父學習,相當照顧手足,她也認為這是戲行的美德,應該保留。
學院習戲
學位貶值,有說讀文憑不如去學師實習。潔清卻學師一段時間後,報讀演藝學院的粵劇演藝深造文憑,何以會反其道而行?「2004年我赴北京參加曲藝大賽,雖然獲獎,但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而且見識了內地戲曲學校那種制度化的學習,很羨慕他們,所以有入演藝的念頭。在坊間學較著重台上功夫,應付實戰。在演藝讀粵劇則較有系統,可以跟不同老師學習,就算唱唸做打,不同師父也有不同強項,可以跟不同師父學習很有得著。」
「除了基本套數、發聲技巧之類唱科,一些戲曲理論、粵劇歷史都一一需要了解。學院的每一門科目,對我們演員來說像每一件零件,裝備得好對之後在粵劇路運行大有裨益。我在學院也遇上嚴師,起初最怕最憎上賈君祥老師的課,每次都被批評『不行!』,令我相當沮喪。經過苦練看到自己的改善,漸漸和他培養了深厚的情誼。畢業以後他也愛屋及烏,免費指點我男朋友做戲,所以師生關係也不一定疏離,遇著投緣的老師,也會產生如師徒的關係。」
TEXT: KIMMY
PHOTO: FRANKY/MICHAEL/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