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皮」乃本地俗語,意思是叫人住口或滾蛋,也有「玩完」之意。這個以「收皮」為名的創意品牌本來名副其實地收集、改造廢棄皮具,後來因一次旅行啟發,抱著人棄我取的精神,踏上「收塑」之路,蒐集被人叱罵「滾蛋」的塑膠垃圾,將之製成本土味濃的日用品。
無法膠少陣 癡纏一萬年
「如今買甚麼都附帶一件塑膠垃圾,只要消費就不可避免,除了減少消費,也該想想那件膠可如何處置。我之前到印度、柬埔寨等地方旅行,看到一些小商店,售賣以膠袋改造成銀包等日用品,很簡單的廢物利用,我們何不參考?」Messi的印度遊有所啟發,在香港郊遊卻令她感觸:「我兩個月前去遠足,驚見山野間躺著一個完整無缺的深綠色膠樽,那是九十年代的屈臣氏水樽!」
收皮入屋 港味濃郁
「把四至八層同款膠袋加熱黏合,成了街頭橫額似的耐磨布料,以蠟線、橡筋或布碎綑邊,加上鈕扣就是一個萬用包,可收納電話、散紙、單據、鑰匙,落街買餸、食tea一流!我們把之稱為窮人包。」Kimi說:「在碧街18號、源野生活節等地方擺檔與街坊分享這些小物,才發現他們很欣賞我們做的東西。小朋友看到朝夕相見的檸檬茶盒改造的散紙包會興奮大叫,其他街坊看到大丸、永安百貨膠袋製成的萬用包又會會心微笑。這些玩味小物承載集體回憶,製作簡單,使大家發現原來環保也可以如此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