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遊蹤

種植本地樹種
修復森林生態

考考大家,你知道郊野公園內常見的樹木是否本地原生品種?其實這些都是以往為防止水土流失而被大量種植的外來樹種。時至今日,這些樹木正面臨老化、抗逆力不足及品種單一化等問題。因此,漁農自然護理署(下稱漁護署)早在各大郊野公園展開「植林優化計劃」,栽種本地的原生樹種取代外來樹種。去年,陸續有不同的本地 NGO,包括「菇菌圓」參加此計劃,並讓公眾一同參與植樹,希望能修復本地的植林生態,提升生物多樣性,建立更健全的森林。

外來樹種的入侵

香港於過去曾是一片原始森林,被大量綠色樹木覆蓋。可惜,這些山林經過人為開墾,加上在二戰時期遭大量砍伐,幾乎全被摧毀掉。「除了想恢復流失的山林植被,當年的殖民地政府亦因為需要興建水塘,而在水塘附近地方種植了大量耐旱易生長的樹木,希望能抓緊泥土,防止水土流失。」「菇菌圓」的教育及推廣主任Hilda亦表示,由於過去殖民地政府所聘請的山林專家,認為白千層、木麻黃、紅膠木等外來樹種生長速度快,適應力強,也比較粗生,加上原生樹的種子亦不易覓得,所以外來樹種便被大量單一種植在郊野公園裡。

[[[related_posts]]]

 

單一物種的禍害

「一個健全的森林應該具有多層次的結構,內裡有各種高高低低、不同形態的樹木,包括藤蔓類植物,這樣才可提供不同的空間讓小動物居住。」Hilda透露,當森林裡的樹木品種過分單一化時,更會衍生出抗逆力不足等問題。例如大埔滘的松仔園,曾因種滿了馬尾松而得名,但因為曾經爆發過線蟲害,整片松樹林最終難逃被砍伐和燒毀的命運。另外,屬於外來樹種的紅膠木,其果實堅硬且果肉不多,本地雀鳥、松鼠等動物都不太愛吃,因此未能吸引可以幫忙傳播樹種子的小動物「定居」,而限制了該處的物種多樣性。


外來樹種的種類及層次較為單一,除了線蟲害,若遇颱風吹襲也會有整片樹林倒塌的危機。


紅膠木果實。

重建香港森林

為了提升植林區的生態價值,並使香港的植林得以復修,漁護署早於2009年開展「植林優化計劃」,將部分已經老化的外來樹種移除、砍伐,並於該處種植原生品種的樹苗作取代。自去年起,更有約10間本地NGO參與計劃,漁護署會批出土地和提供本地原生樹苗,讓他們於指定地區種植。Hilda 所屬的「菇菌圓」也是其中之一,他們於大帽山甲龍獲批了為期5年、共1公頃大小的土地,而目標是於頭2年內,讓公眾參與並種植1千棵樹苗,包括嶺南山竹子、港柯、華南青岡等本地品種,並在剩餘的3年時間作護理工作,照顧樹苗生長。


一些因老化而被砍伐的外來樹種,則會留在原地,讓它自然腐化成為泥土中的養分。

菌根真菌共生樹苗

雖然植樹所需的原生樹苗,主要是由漁護署提供,但Hilda表示,他們也會在種植前為樹苗接種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菌根真菌有點像樹木界的『益生菌』,是可以跟樹木及大自然共生的微生物,反而可以增加他們吸收水分及養分的能力,促進生長,達至互惠互利的關係。」Hilda解釋,過往「菇菌圓」曾於東南亞地區的造林計劃中應用菌根真菌,而樹苗也有不俗的存活率(約80%)。因此,他們希望在香港為樹苗接種菌根真菌,能讓樹苗茁壯成長、提高存活率,並增加土壞生物多樣性,讓生態系統得以持續發展。


嶺南山竹子樹苗。


在植樹前,Hilda與團隊會先作試驗,把漁護署提供的樹苗移至較大的苗杯,在接種菌根真菌後再以顯微鏡觀看成功接種的比例。

疫情阻礙種植進度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修復本地森林的工程浩大,要得到初步成果,至少也要數十年的時間。然而,由於疫情關係,植樹活動需一再延期,即使他們的工作人員在這2年間花了最大的努力,也只能夠栽種到約400棵樹苗,大幅落後預期的進度。他們剛於5月初重啟植樹活動,希望趕快讓公眾參與,未來也期望與本地學術機構合作,得到更多菌根真菌共生樹苗的本地存活率數據,加倍植樹成效。


Hilda表示樹木護理工作包括量度樹苗的直徑大小及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等等。


“801”的樹種是「嶺南山竹子」(又名「黃牙果」),會長出味道香甜的黃色果實,是不少本地動物,如猴子的最愛。


植樹時一般需要用到樹苗量度器、竹、鐮刀、錘子、繩、剪刀以及鏟等工具。

從樹苗到大樹:

為了使森林能更快速復修,「菇菌圓」的工作人員在植樹時,也會盡量留意一些細節,希望能提高樹苗的存活率。

1. 決定好植樹位置後,用大鏟把泥土挖鬆。

2. 用小鏟挖出較樹苗體積大的坑,謹記要將坑中的碎石清走,以協助樹苗生長。

3. 放入樹苗,然後埋掉坑口。建議可以把附近一些顏色較深的泥土和枯葉放進坑中,增加土壤中的養分。


4. 在樹苗旁插入可防止樹苗折斷的幼長竹子,以及掛上刻有品種代號的牌子,便大功告成!

[[[related_posts]]]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