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晴

移民潮下的分離焦慮(下篇)

移民,毅然離開土生土長的地方,還要跟摯親揮手道別,必然是人生重大的決定,承受不少心理壓力,有機會出現「分離焦慮」;至於留港的人,要跟子女或照顧者說再見,同樣有可能產生負面情緒。在新一輪的移民潮下,長者安居協會首7個月接獲近百宗長者求助,自5月起更顯著上升。

多觀察自己 重新定位及訂好優先次序

 

 

心理輔導員Charmaine建議移民人士離港前可多觀察及了解自己,為新生活重新定位,並作出心理調整,有助減低分離焦慮。

(一)多觀察自己,了解對自己來說特別珍重的人和事,為其訂好優先次序,並與家人保持良好溝通。

(二)多了解自己對新生活的期望,作出適當心理調整,並觀察自己面對新事物時的習性,如個性慢熱的,可事先搜尋有甚麼資源、活動或課程可讓自己較易融入新環境。

(三)理解在家中或工作角色的改變,重新定位,如職業女性 vs 全職媽媽,公司管理層 vs 較基層的工作。

(四)保持對孩子的關注與協助,觀察孩子移民後的適應進度。

(五)容許自己仍掛念家人或香港,容許自己或許會帶着一點掛念或傷心,同時積極展開自己的生活。

 

[[[related_posts]]]

 

 

子女移民 留港長者的心理調整

 

Charmaine提醒,當長者要面對子女移民離開自己,長者的生活模式大概亦會隨之改變,甚或對將來感到困惑,因此適當的心理調整非常重要,建議如下:

(一)易位而處,長者可回顧以往面對分離,以及自己克服其負面情緒的經歷,如長者可能經歷過離鄉別井,他們的父母當時也可能帶著不捨和祝福的複雜心情,而當年的自己則帶著未來的憧景。至於計劃移民的子女,則應盡早向父母坦誠交代,讓長者有足夠時間接受及好好安排日後生活事宜。

(二)子女移民後,留港長者可容許自己或會出現各種情緒狀態,或帶著一點掛念,但仍積極繼續生活。

(三)觀察自己的焦慮情緒有否持續影響日常生活及社交。

(四)多專注在自己控制範圍內可做的事,從而調整心情、想法、日常生活,舉例:
● 與移民子女定期聯繫及分享照片,在節慶或紀念日互相問候,保持良好溝通
● 解決新生活的障礙,如家務、假日活動
● 重新建立生活模式,從基本生活需要開始,循序漸進
● 關注身體需要,如衣食住行
● 關注心理需要,可參考建議(二)及(三)
● 關注社交需要,建立新的社交網絡

 

[[[related_posts]]]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