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7推出新顏色,是否又「手痕」想換機?換前請先看這部紀錄片《科技代價》(Death by Design)(2016)。片中揭開科技行業的光鮮外表,露出背後有關剝削環境、勞工、大眾的骯髒秘密。本地每天接收千噸電子垃圾,你是否還要己所不欲,「必」施於人?
禍害遺百年

近年甚麼都數碼化,「e乜e物」讓你無紙辦公、閱讀、通訊,夠乾淨環保了吧?其實科技產品的製造過程牽涉成千上百種,對人體有害的化學品和重金屬,包括:鎘、水銀、硫酸、氧化鉛等,它們可致癌,干擾神經系統,令孕婦流產或誕下畸胎……棄置這些「毒料」時,更須謹慎如醫療廢料般處理。
別看如今矽谷風景如畫,其實綠草如茵底下,原是一片焦土。七、八十年代在此蓬勃的科技產業只把化工廢料埋在地下,當廢料罐被腐蝕後,有害物質污染地下水再滲回地面,重新流向Google辦公室腳下。這裡的污染,需時300年才能清理乾淨。

外判污染、剝削

1980年美國訂立超級基金法案(Superfund),要求廠商肩負清理、防治污染的責任;另一邊廂,中國憑著地大人多,寬鬆的環保、勞保政策,成了世界工廠;本來遠在矽谷的污染也隨之而來。鋁粉塵爆,工人無休假,接觸化學品時無防護衣等案例屢見不鮮。紀錄片中,最震撼一幕莫過於訪問富士康前員工田玉,講述如行屍走肉般的上班生涯。鏡頭一轉,她坐著輪椅,2010年她從宿舍四樓縱身躍下時,還不到廿歲。

新電腦,真的新?
在「買新的比維修還划算」的世代裡,你有否懷疑過科技產品廠商其實都是鄭子誠?某智能手機機殼以五角形螺絲鎖緊,你不可能自行拆開修理換電;當充電400次後,電池壽終正寢之日就是手機退役之時,正恰好趕上新機出爐。有人解剖新款電腦後,諷刺地說:「除了價錢更貴,其他分別不大。新電腦,但沒攪出新意思。」計劃性汰舊換新,就是產品設計之時已被定下死期,不過仍有如iFixit之流力挽狂瀾,與人共享維修科技產品的知識。你,還要見死不救嗎?
Info
《科技代價》(Death by Design)
網站中不止介紹紀錄片內容,還提供一系列保養科技產品的方法,學習如何讓它們延年益壽。
website:http://deathbydesignfilm.com
metro Pop #549
Text: Chelsea
Photo: Death by Design、網絡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