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現在的衣物,往時的更著重鈕扣設計,對於傳統旗袍而言更甚,製作一粒鈕竟有十多個步驟,一絲不苟,以最漂亮的姿態,把布料結合,成就一件講究的衣服。
花鈕原是下欄工夫
外人看是一門專業,但原來旗袍師傅不會自己做鈕,而是交由家眷去做的下欄工夫。身為家中長女的浦明華(下稱浦師傅),小學畢業便跟著當裁縫師傅的父親到工廠,學習製作花鈕,隨後父親到佐敦租板間房接單開工。雖然六,七十年代是旗袍最盛行的時期,當時尖沙咀不少酒店都有裁駐場縫店,為客人量好身,訂好款後,以外發形式交由外面的師傅製作,但在浦師傅的回憶中,沒經歷過甚麼風光歲月。「當時做一件計一件,一件才幾十元,收入不算高,假如由工廠聘請的話,普遍師傅一天更只有2元工錢。」
花鈕變飾物
浦師傅做花鈕每月大概有一百元收入,但她還有幾位弟妹要供養,日子過得不易:「暴動前租佐敦的唐樓,午飯只有大頭菜炒大頭菜!67暴動後,走不到,隨便租個地方睡地板。」再後來,成衣盛行,旗袍沒落,浦師傅亦轉做假髮廠、製衣等,直到1979年結婚後就沒有工作。「祺袍堂」的Jody卻十分欣賞這傳統手藝,並請浦師傅開班教學:「汰弱留強是常態,不好的東西被淘汰屬正常,但好的東西就應保留,如花鈕工藝,巧用布頭布尾就能製作精緻的花鈕。」雖然旗袍潮流已過,但以花鈕技術和圖案製成耳環或別針等飾物,不覺俗氣,反添東方韻味,問浦師傅哪款是她最愛,她笑說:「每一個都很喜歡啊!」
「祺袍堂」的Jody
TEXT.SUMMER PHOTO.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