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的百利和利時,九十年代是潮人聖地,當年不少剛畢業的熱血設計師看準租金便宜,在那裡創業發展個人品牌,集腋成裘,更漸漸成為設計師與時裝愛好者的集中地,交流的不僅是資訊,也是情誼。現時百利及利時已全面轉型,面目全非。
位於尖沙咀漆咸道南的百利商場,較利時發展得早,時為九十年代初。由於地點不方便,當時舖租便宜,吸引小本經營本地的新晉時裝設計師及出售歐美日潮牌的小店進駐。由於多了一批潮人流連,商場亦有提供穿環及紋身等服務的店舖加入。


1997年前後,百利商戶開始飽和,利時商場乘機效法百利,吸引有心開設個人品牌的本地時裝設計師進駐。Spy的Henry Lau是首批進駐利時的設計師,直至去年租金加幅太厲害才撤出︰「當時利時是一個爛商場,店舖大部分是貨倉,甚至有印巴籍人士在那裡過夜,電梯也是壞的。那時剛從設計系畢業,已在山林道開設個人workshop,知道利時業主有心轉型商場,順道幫年輕設計師創業,覺得能互惠互利便在利時開業。」

當時經濟不好,設計師找工作不容易,不少人另願創業。Henry補充說︰「那時想法很單純,一腔熱血,只希望有人欣賞自己的作品。有時賣出一件衫便覺得完成一天任務,可以收工。那時逛利時,會發現不少店開一會便休息。(笑)」
九十年代初百利培育出不少品牌,如Kitterick、D-mop及Ruby Li等。當時雖說租金便宜,亦需勇字當頭。Henry說:「當時我和Ruby等人都是窮設計師,將自己的時間金錢心思全花在設計上,當時只抱一個心態︰蝕畢所有儲蓄才算。」沒錢又想辦fashion show,Henry當時租下四樓兩個最大的單位,靈機一觸,騰出走廊當cat walk天橋,極具創意。Henry指,設計不僅是衫褲鞋襪首飾,最深層的設計,應當是設計出生活態度︰如何以最少資源發揮到最好。1997年經濟蕭條,在資源緊絀下,反而對設計師有幫助。Henry︰「經濟差,客人未必花太多錢買外國名牌,於是有機會試到本地設計。」

當設計師撤出百利及利時,新生代設計師的個人工作室散落各區,再沒集中地。Fashion Farm Foundation(FFF)項目策劃及總經理Nichol指,雖然感慨百利及利時已面目全非,但認為只要有良好的設計展示平台,仍能讓設計師交流。是以FFF推出studio members計劃,名額8個,讓合資格設計師以廉價租金租用studio,也有hot desk可以出租。他們還推出FFF Friday長遠計劃,逢星期五為本地設計師舉辦不同活動,推廣本地設計。

百利及利時沒落後,即使本土意識抬頭,卻仍然較少人留意本地品牌。Nichol指,不時有人指香港時裝界效法韓國︰「韓國是電影歌壇時裝以一條龍形式由政府策劃出台,你看G-Dragon是韓國本地牌子跟外國大牌子並穿,電影也主力推動韓國服飾。但港產片內角色所穿的,有多少是本地品牌?」是以FFF跟唱片公司合辦演唱會,設計師為歌手做styling,以增強時裝與演藝界的聯繫。
TEXT/JILLSANDY
PHOTO/FRANKY、受訪者提供及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