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即將被消失的文化地標。在深水埗欽州街與荔枝角道的交匯處,有一個不起眼的小販市場,人稱「棚仔」,售賣五花八門的平價布料。自1978年起,棚仔是設計系學生、時裝設計師、主婦及手作人的尋寶之地,也是二十多個檔主的一生心血所在。今年8月,布販們收到通知,政府要收回土地興建房屋。一紙文件,就為一切劃上句號。本地時裝設計師陳刀與學生們,把握剩下的時光,留下並延續這個空間內的溫暖記憶。
大東布業
東叔在棚仔擺檔三十八年,在此之前在汝洲街擺了十多年,五十多年光陰獻給了香港布業。東叔:「政府的設計是個錯誤,這地方根本適合養雞養豬,沒有天花,又有水坑,但布最怕日曬雨淋。後來我們自行搭帆布帳,有多密便拉多密,於是人和布匹焗在一起。鋅鐵和布帳也傳熱,外面33度,這裡就40度,好辛苦。焗了三十多年,現在話收就收。」患有鼻敏感的學生Cream說自己不能長時間留在這裡:「早前搞活動,幸好有檔主為我們開風扇和點蚊香,他們平日擺檔就靠這些。」
東叔攤檔裡的每件事物都具歷史價值,見證棚仔的開始與終結:「這把是中式剪刀,跟了我五十多年,現在生鏽了,不能再用。以前洋剪刀很貴,這把是用人手打造,是真正的土貨,是長沙灣何正岐利刀莊出品,都已倒閉了。」東叔告訴我們,早陣子有些年輕人傚法本地收藏家鍾燕齊,用一批新尺交換檔主的舊尺,說愈舊愈好。「這麼傻也有!」東叔或許不大明白,為何同一社會中,有人認為他們不合時宜,卻又有人迷戀舊事舊物。

Cin Cin及Cream是時裝設計系學生,得知棚仔將被迫關閉,自發舉辦導賞團及手作工作坊,帶領公眾一起認識及守護棚仔。
facebook:愛·棚仔 Love,to be continued in Fabric Bazaar
TEXT.LORRAINE PHOTO. 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