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打邊爐,不能沒有清潤的粟米水配襯。可惜乾杯過後,粟米鬚帶來的「滿嘴毛」滋味實在不太好受。其實留下新鮮粟米鬚,便可利用自家製的小型織布機,織出杯墊。
粟米鬚較短而脆弱,需要混合棉或麻等較長的纖維才能紡成線。
台灣學藝 手工紡線
拉長拉鬆纖維團後,把一端勾在紡錘頂端,然後開始轉動紡錘,把纖維捻成線。
喜歡手作,必是愛其獨一無二。編織愛好者Cath厭倦了大量生產,粗幼、顏色、質感固定的毛冷,忽發奇想:「會否連毛冷也可以自己設計、手製?」因而接觸到手工紡紗(hand spinning)這門古老工藝,進而前往台東、花蓮、宜蘭等地向原居民學習原始的手工紡線和織紡技術,利用紡錘把天然纖維揉捻成線。她說:「台灣在文化與天然資源的保育都比香港走得前,能保留更多文化和工藝。」不過保留文化不代表一成不變,紡紗亦不必然用上刺傷睡美人的巨無霸紡紗機。日常小物,也能搖身一變成能製作工藝品的有用工具,Cath說:「一塊紙皮,或者家具拆下來的小木板,用棉麻線繞上經緯線,便是桌上型織布機。」
紡成線後,要把它圍在定線器上,防止扭曲。
尋尋覓覓 毛冷生命力
只要在木板繞上麻線,並可以拿來織布。
要把紡紗工藝變得平易近人,亦莫過於就地取材,Cath指:「台灣紡線主要用長且韌的羊毛纖維,織布就用香蕉絲(從香蕉假莖抽取的纖維)。」為加入香港本土的元素,她實驗過各種食材與植物,例如風車草,可是纖維太短,難以紡成線;又試過用香蕉絲,可惜在香港氣候下,曬乾途中已發霉……最後由街市常見的粟米鬚雀屏中選,她因而發現:「有些食材可以工藝品的形式保存下來,而非吃下肚就完了。」尋覓中,發現不同植物纖維的特性;混合不同比例的植物纖維,紡成不同質感的線;失敗再試……這些過程都為Cath帶來創作的樂趣,令她的毛冷充滿生命力。
用上玫瑰絲(從玫瑰莖中提取)、竹、木棉、大豆等纖維,混合其他色彩繽紛的線,便可織成質感豐富的杯墊。
metro Pop #593
Text: Chelsea
Photo: B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