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專頁「雕民」的Ivan Wong去年憑一張入榫板凳仔入選本地 Show Me Craft 手作設計比賽決賽。雕民除熱愛實用家品,還從玩具設計的正職中擷取不少靈感,造出極富玩味的大小玩意、雕塑。
五年前Ivan先後接觸玻璃、陶瓷等工藝,最後跟隨火炭藝舍的賴志剛老師學習傳統造木工藝。賴老師的工作室裡廢木林立,猶如一個廢木林,Ivan在這充滿大自然氣息的環境裡雕刻,感覺特別平靜溫暖,自此愛上木藝帶來的踏實。
看顧木紋
「我喜歡以全人手的方式造木,放棄人手造傳統技術就會慢慢失傳。以機器代勞快捷方便,但人們不必再了解木的紋理,不用改變雕刻方式來遷就,例如鑿板凳上的榫眼時不能永遠依著同一方向鑿,否則會折斷板凳較短的一端。」Ivan說。慢工出細貨,投入的時間心血愈多,對木頭了解愈透徹,完成作品的滿足感愈大。
入榫板凳不算稀奇,但榫腳變成英文字,還要斜腳入榫,角度計算就要更精準,難度亦倍增。Ivan還特意在榫腳雕出浮雕兔腳,配合凳面造型。
(左)高跟鞋可以變成燭台,可為平凡的燭光晚餐添點新意。
(右)靈感來自北歐薩米族人帶進森林使用的Kuksa原木杯。樹木的枝椏正是杯身杯耳的交界處。本以為木杯必然是縱向雕出杯口最省工夫,但Ivan指縱向木紋猶如一根根牙籤直豎,極難以人手雕琢,所以雕出橫向杯口。不過當然是前者更耐用,較難滲入飲料。
中西合璧藝術

浮雕上的梵高
這幅浮雕描摹梵高的著名畫作《夜晚露天咖啡座》,景物突出的程度依遠、中、前景層層遞進。不過Ivan用上了較軟身的床板木雕成,故浮雕邊界沒那麼分明。
吶喊的木匙
這表情好像有點臉熟?對,正是出自表現主義名畫《吶喊》。Ivan喜歡藝術,也喜歡在木頭上表現線條美。扭曲匙身似乎也更合手形。

立體雕家品
傳統手造木藝除了入榫,還有浮雕、版畫雕、立體雕等,杯子就是較簡單的立體雕。Ivan習得手造木工技術後,也常因應自己的日常需要度身造不同家品,例如大象杯夾,夾的闊度為Ivan的工作台而造,當然,欲調校鬆緊也可加上螺絲。他又會在小型木塊上依著手機厚度鋸出坑道作手機夾,煲劇一流。
這雙筷子雕了潦草“Ivan”和一隻在石頭上的鴨子。柚木質感粗糙,雕出的作品很raw。
立體雕刻

搬家兔融合卡通表現手法,有著平滑面孔,而且得在木頭的中線雕琢才會使鼻子正好展示完整年輪。
杉木壽桃是Ivan送給爸爸的生日禮物。全人手打磨也可造出滑溜表面,不過要花的工夫就多許多。
保留樹皮形成高跟鞋鞋底的心形,配合這個較女性化的木雕題材。
帶獨特黑紋的白樺木所雕成的身體為Baymax頭遮風擋雨,十分搞怪。
通心球上雕了Ivan太太Rachel So的名字。縷空背景雕得像珊瑚,從多角度看都是凹凹凸凸的,而文字則是較平整,這樣文字才會突出。
新鮮即製核桃油
木藝品完成後得上油鎖住水分,核桃油是其中一種常用油品,但原來不必買,只要把沒有調味的核桃放進煲湯魚袋捏碎即可擠出油分。
Ivan Wong
學習傳統造木工藝,悠閒細鑿 :隨意、隨想。從慢活中品嘗時間遊走。
可度身設計木藝課程,四個小時內可完成一件小作品。
FB: 雕民
#504 Green Handcraft (3pp)
TEXT‧CHELSEA
PHOTO‧BILLY、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