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螢幕的危險鏡頭,超過百分之九十由當演員替身的特技人代勞,跳崖,跳樓,受襲,撞車……一個長鏡頭,角色神不知鬼不覺由特技人頂上,觀眾不知道他們姓甚名誰,只讚嘆「近鏡大頭」下的男主角身手了得。雖說安全措施盡量做足,但「無命」風險還是獨力承受,受傷留血,出入醫院家常便飯,身上疤痕成為「經典動作畫面」的印證。四位無名英雄,來自不同年代,有份打造「香港武打天堂」的榮譽,他們留過的血與汗,艱辛程度,超乎常人想像,真心敬佩他們的無畏無懼精神。
拍過逾百部動作電影,漢哥受傷不多,「危險是有的,最困難是跳躍動作及懸崖邊打鬥;我每次開工,必須保持最佳狀況,做到最好。」
與李小龍過招
由與主角「過兩招」後噴血倒地的卒子,到為特定演員當替生飛天下海,或演有名有姓的小角色,張永漢(漢哥)拍過逾百部電影,跳崖跳海已屬“easy job”,卻被一張橫頭凳難倒……
快、狠、準
李小龍開戲,位位武師爭著做。皆因一般人工只有$70,李小龍覺得不合理,加至每天$150。漢哥有份拍攝《精武門》(1972)及《龍爭虎鬥》(1973),「李小龍對動作要求很高,一拳一腳一個轉身,位置量度非常準確,很少失手,如他鏡頭下打出13招,武師『埋位』,拳頭一來,自己便要適時轉身倒地。」漢哥從沒有挨過李小龍的拳腳,證明揮拳位置絲毫不差;李小龍把荷里活對特技人的安全措施帶過來。「當年位位武師都是高手,怎會考慮安全問題?」但李小龍要求他們帶護膝、護腰等保護綿,提升了香港武師的安全意識。
站在後方的漢哥,從沒挨過李小龍的拳腳。
漢哥擅長自由搏擊,一般揮刀舞劍、跳崖、跳海,當然沒有難度,拍攝《爛頭何》(1979),卻要用洪拳武術舞弄一張橫頭凳,「用凳對打,凳不離手。」希望做到人凳合一的境界,但凳此終不是常用武器,又不順手,拍得辛苦。
犀牛替身?!
「基於安全,演員找有動作根底的替身代勞,無可厚非。演員受傷,整部戲無法拍攝下去;替身傷了,可以賠錢,停工休息。」漢哥身形高大,曾當鄭少秋替身,做吊威也等高空動作;曾替佐治史葛上演黑幫仇殺戲碼,與敵方追至巴士上層,二人打鬥扭成一團,從上層樓梯滾至下層;又曾替《碧血劍》(1993)裡的元彪,舞弄大蟒蛇,「事出突然,這條蟒蛇於動物園咬傷過看護員,無人願意觸碰。」漢哥自動請纓,穿上元彪的戲服,一手捉住蛇頭,一手把蛇盤在身上,互相糾纏,順利拍完。
扮犀牛:沒有想過《非洲和尚》裡的犀牛,由人控制。
漢哥及團隊甚至當上犀牛替身!沒有看錯,是犀牛。拍攝喜劇《非洲和尚》(1991),25人拍攝團隊到南洲取景,其中一幕拍攝犀牛奔騰,當地拍攝隊花了一星期,出動吊車、威也,移動一噸重的犀牛標本,但效果不佳。漢哥負責威也,安排兩位武師穿入犀牛標本內,披著犀牛皮奔馳了300米,完成後獲得全場掌聲。
扮非洲人。拍攝《非洲和尚》,漢哥(左四)曾塗黑全身,裝作非洲人。
當武師,一部電影,有機會一人分飾三人。
英雄問出處:來自劉家班
漢哥1968年報讀邵氏男角訓練班,期間認識不同武術班底:元家班、成家班,一起學功夫,翻筋斗。處女下海,第一次演出,參與拍攝鄭佩佩飾演的《鐵娃》,輾轉跟隨不同武指拍攝電影,隨後正式加入劉家班(劉家良等武師),拍攝大量邵氏電影,直至邵氏電影停產,曾到麗的電視工作。其後擔任不少電影的武指及監製,1999年退休,結束30多年的電影工作,現時於香港動作特技演員公會擔任特邀執委。
特技人經典場口
漢哥推介
《警察故事》(1985)
人所共知《警》是成龍的代表作,由他擔任導演及演員,動作場面非常驚險,如從四層樓高的電燈泡燈飾柱子跳下來等。有份參演的漢哥指,《警》出動了香港大部分武師,稱得上最強陣用,其中一幕,漢哥演楚原的左右手,於巴士上追逐;動作安排他及另一位武師,巴士急停下,兩人從巴士二樓車窗穿破玻璃,一躍而下,地上不舖保護墊。大家商量後,知道此動作必定受傷,最後由成家班成員代勞,該兩名武師完成動作後受傷,入醫院休養了兩星期。難怪《警》被指玩命,絕非虛言;電影也獲得第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和最佳動作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