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當下,妮妲仍在步步進逼,未八號,但宣佈了快八號,大家暗自盤算著的,明顯是風球挨不挨到明早吧。不過無論幾號波,小編都要返工(傳媒業悲歌)……說起來,其實大家有沒有好奇過,為甚麼風球只有1、3、8、9、10號,而沒有2、4、5、6、7號呢?這就要數歷史了。

原來用數字信號表達風暴情況,已有近百年歷史。最早是1917年,當時有1至7號風球,其中2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分別由北、南、東、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及後至1931年,就更改為1至10號(如上圖示):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本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 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即是說,當時不完全是數字愈大,便代表颱風威力愈強勁。起碼,4號風球其實對香港不甚有威脅,5至8號之別只是風暴襲港的方位不同。後來,由於2、3、4號信號時有時無,30年代後期就被取消了。
1956年,1號戒備信號及5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3號強風信號。
最後到1973年,5號至8號風球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為免混淆,這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再補充一點,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本意,主要為方便航海人士,但多年後,信號亦廣為大眾所採用。自1987年,天文台在發出8號信號前兩小時內發出預警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