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很少認真留意散落街邊的家具和擺設,霎眼望到,也以為是被亂棄的垃圾。但即使是垃圾,換個角度,其實就是錯放的資源。聽「移街家居」負責人阿樂娓娓道來,才知道這些一桌一椅一花一草,其來有自,更可引發各種不同的有趣故事。常說微言大義,微物,自然也能有大意義吧。
三月已留意到「移」的facebook專頁,cover photo很有趣,不同類型的椅子橫排路邊,出奇地不違和。八月「移」更以網站形式重現,這是一幅民間地圖,徵集用戶標誌流落街頭的家具位置,反應至今不錯,記錄過百。
不難猜想,「移」的出現,是為了探討浪費。街頭的家具,大部分只是略為殘舊,未至於不能用。只是從不知道,當中好些最初被擱在垃圾站,是好心人把它們移到現有位置。「移」搞手之一阿樂:「記得新年大掃除期間,垃圾站堆了很多還能用的家具,有些還有一種古舊的美,很可惜。但隔了幾天竟然在街上出現!那明顯是有人看不過眼,才把它們搬出來。起碼老人家走到累了,可坐下來休息片刻。」
說到這裡,腦海即時浮現一個問號:街頭家具不會被撿走嗎?話說和攝影師拍照那天,街坊旁觀的眼神有點奇怪,細談之下,才知道他們擔心是局方執法。阿樂:「其實會的,尤其是新區,每次走過同一條街,家具的款式都不一樣,我就知道又有家具被撿走。」幸好,舊區的情況較好,只要沒有牽涉商業活動,基本上有關部門都會「隻眼開隻眼閉」。
路過大角咀一間士多,對面放著一排椅子,老闆說是街坊多出的,接過後便拿出街和大家共享。事實上,擺放街具的街坊非常自律,即使是街具較多的大角咀或九龍城,路人走路依然暢通無阻,因街具都被放置在空間較寬的轉角位或瑟縮一角,原先孤寂無人留意的角落變得活潑,化身有趣的生活場景。
或許真的是舊區有情,街具引發的街頭家常事特別多,如隨便找張街椅坐下,身旁的伯伯婆婆會主動攀談。最有趣是在沙田美林邨一個花糟旁,居然有手畫象棋盤,肯定是棋友傑作。晴空萬里的日子,不少人會把握日照位、西斜位曬被鋪曬果皮曬鹹魚,這就是生活智慧。事實上,「移」的街具分類,比一般家具的定義廣闊。除坐的放的,還包括盆栽植物,以及玩味濃厚的「嘩系列」;共通點是,一切都為了營造更美好的社區。
用比較理論性的措辭來形容,街頭家具帶來的社區連線是由下而上,即由用家的角度出發,規劃社區,一桌一椅都恰到好處。阿樂認為,其實由上而下未必一定帶來問題,關鍵是在上者有沒有心。(注意,說的是有沒有心,不是有沒有腦,故不必再提「不能避雨亭」。)本地公共建設,太多都是本末倒置。為了千方百計趕絕露宿者,所以公園裡的長椅中間有欄杆,涼亭拆頂,天橋底不是石卵就是石樁,副作用是不便其他用家,也更少地方可以聚頭。
至於新市鎮,看起來更現代化,事實是無街之城、「堅離地城」。天橋蜘蛛網,倒模一樣的商場,鼓勵的只是消費。沒有了街,少了人與人之間的巧遇與聯結,還有甚麼趣事可以發生?
TEXT.NICKY PHOTO.WAI,移街家居,灣仔好日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