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膚吸

濕疹戒口有序有法

濕疹痕癢令人難耐,本港每5個人就有1個患上濕疹,濕疹是發炎性的皮膚反應,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兩種,常見「內源性」類型有異位性濕疹、脂溢性皮炎、皮脂缺乏性(乾燥性)濕疹等;「外源性」類型有敏感性接觸性皮炎及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如主婦手。引致濕疹的原因眾多,可以是基因遺傳、過敏體質、皮膚乾燥、空氣污染、心理壓力等因素,而環境中的灰塵、花粉、動物的毛和皮屑,以及食物中的蛋白質如蛋、海產、奶類、牛肉、花生,亦可能是致敏原。患者日常如何對抗濕疹發作?究竟濕疹可根治嗎?即看中西醫學的飲食建議。



西醫一般認為避開已知的致敏原,是最佳預防濕疹的方法,然而部分患者卻會盲目避開常見的高致敏食物,營養師表示每個人的體質及致敏原因各異,「一刀切」胡亂戒口有機會影響營養吸收,建議完全停止懷疑致敏食物最少3星期,然後逐漸恢復進食,並密切監察身體對每種食物的反應,排除含致敏原的食物;患者亦可接受皮膚或血液測試來確定致敏原。除了食物過敏,註冊營養師表示營養不足或便秘也可引起濕疹,患者須飲食均衡,以增加免疫力,並多攝取促進皮膚及腸道健康的營養素,如胡蘿蔔素、益生菌、Omega3脂肪酸、維他命E等。此外,皮膚乾燥也是濕疹因素,日常護膚不可少,亦可按需要塗抹天然椰子油,內含的月桂酸,有助消炎及提高皮膚免疫力。

胡蘿蔔素

有助皮膚細胞更新及修復,紓緩皮膚乾燥及痕癢。常見食物有紅蘿蔔、南瓜、甜椒。

益生菌

有益腸道健康,有效抗炎、消炎,提升免疫力。常見食物有乳酪、納豆、泡菜。(註:納豆及泡菜鈉含量較高,不宜過量)

Omega3脂肪酸

紓緩濕疹的發炎及過敏情況。常見食物有三文魚、亞麻籽油。

維他命E

有助抗氧化,加強抵抗力,保持皮膚健康。常見食物有植物油、深綠色蔬菜。
而中醫認為濕疹是由於「稟賦不耐」(先天體質因素)、飲食無道、過度進食辛辣或刺激性食物,令脾胃受損,機能降低,從而濕熱內生,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皮膚所致。診斷時,中醫依據患者病情的寒熱虛實,以及體質、氣候等因素決定治療重點,一般把濕疹分為「濕熱蘊膚」、「脾虛濕蘊」及「血虛風燥」。方劑、外敷藥物、針灸等皆是常見療法。濕疹一旦爆發,應盡快求醫,勿隨便用藥。

濕熱蘊膚

皮膚狀態:皮損潮紅,有丘皰疹,瘙癢灼熱,抓後滲水等

治療重點:清熱、利濕、止癢

常用中藥: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連翹(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脾虛濕蘊

皮膚狀態:皮損潮紅,有丘疹,有鱗屑,瘙癢,抓後糜爛等

治療重點:健脾、利濕、止癢

常用中藥: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薏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

血虛風燥

皮膚狀態:損暗或色素沉著,或粗糙肥厚,劇癢難耐,遇熱或出汗時痕癢加劇等

治療重點:養血、潤膚、袪風、止癢

常用中藥:當歸(補血調經、潤腸通便)、雞血藤(補血調經、紓筋活絡)

中醫提醒情緒不穩也是濕疹誘因,加上病發時痕癢難擋,隨時令情緒問題惡化,患者宜調節心境,以免負面情緒造成肝氣鬱結,影響氣機運行,若氣滯血瘀,不僅加重濕疹病情,甚至百病叢生。患者亦應每天進行適量運動,有助補陽袪濕,改善濕疹問題。

中醫主張「藥食同源」,食物與中草藥皆可調整人體陰陽平衡,適當調配飲食可防病治病,而其大原則須配合體質、病因、季節氣候等,應在註冊中醫師指導下進行;濕疹患者基本需要避免辛辣、煎炸、生冷、凍飲、甜品、海鮮等容易誘發濕疹的食物,更具體仔細的戒口指引則因人而異,勿道聽途說、以偏概全,否則可能阻礙治療及康復。此外,中醫認為濕疹有機會完全根治,唯部分患者癒後不「忍口」,回復昔日飲食不節制的壞習慣,以致陰陽再度失調,令濕疹復發。

適當的食療有助改善濕疹,還可增加免疫力,減低復發機會。「濕熱蘊膚」類型患者不妨自製簡單的「冬瓜薏苡仁湯」(材料:冬瓜200 – 400g、薏苡仁30 – 60g)。煎湯,代茶飲,日服3次。

 

更多健康資訊:https://cm.tongrentang.com/

撰文:銅人仔

專業審稿:香港註冊中醫徐醫師

專業審稿:營養學家伍小姐

以上信息由北京同仁堂贊助提供

 

Similar Pos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