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九十後,未必知道本地懷舊潮,其實正正始於他們出生的年代。「回歸前香港人一直認為自己『無根』,既與『養娘』英國沒血緣關係,對於『生母』祖國在 文化上又格格不入。」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Oscar)熱衷研究舊物,也是尋根過來人︰「最簡單去確定文化身分的方法,就是回歸到歷史上,拿 出我們經驗過的一切。」
於是,近年但凡老舖即將結業,總有大班人排隊,即使從未光顧,亦拍照放到社交網站大嘆「好可惜」。本來,有過某些經歷而對舊事物產生情感,才稱得上懷舊。至於從未與之擦身而過,卻用一種懷舊心情看待,令尋根衍生出今天不一樣的心態。
近年舊東西消失得愈來愈快,引起大家爭相儲下舊物。「集體回憶」四字曾於2008年天天在報章上看到。商人亦把握商機,明明屬平價貨的公雞碗,亦因「集體回憶」而水漲船高;以前家家戶戶擁有的漏斗形膠椅,亦升格為中產玩意;懷舊商品化,潮流化的現象隨之出現。
facebook專頁「香港舊照片」創辦人余震宇(Jacky)喜歡在facebook分享舊照片,他指網民喜歡借古諷今,以昨日的美批評今日的惡:「很多網民留戀昔日香港,特別鍾情於啟德遊樂場、荔園等主題公園的照片。他說︰「那些都是單純、快樂的童年回憶,看到這些照片,有治療心靈的作用。」
身為八十後的Jacky,看過最早期的香港舊照片屬二十世紀初期產物。正因為從未經歷過那個年代,他對當時的香港感到很新鮮︰「那時中環猶如歷史悠久的歐陸都市,清一色古典歐陸建築,街道人流稀少,只有西裝筆挺的外國人,差點認不出這兒是香港。」懷舊照片中的古典美也是Jacky鍾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