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愛吃海鮮,不論過時過節,抑或是朋友聚會,餐桌上總離不開魚、蝦、蟹的蹤影。可是,原來在大眾飽嚐美味的背後,不少海洋物種正因過度捕撈而致數量急劇下降。有見及此,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ong Kong)於較早前推出了全新版本的《海鮮選擇指引》,列出了70多種港人較常食用的海鮮,包括於日式餐廳常見的種類,並將其分成三級,希望有助大眾聰明地挑選環保海鮮,從而減少破壞海洋生態,望後代能夠「長食長有」。
海鮮消耗量屬亞洲第二
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耗量第二高的地區,全球排名第八。單單在2017年,平均每名香港人便吃掉了66.5公斤海鮮,消耗龐大。因此,香港人的海鮮選擇,也對海洋生態有著深遠的影響。「若然繼續任意食用海產,在某些物種數量愈見減少的情況下,或會影響到海洋生物食物鏈,威脅海洋生態;而環保海鮮對環境及海洋生態系統的傷害較輕,也能滿足大眾現時甚至子孫的飲食需要。」「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的海洋保育主任王希允(Michelle)亦希望,市民能明白到進食環保海鮮對保育海洋的重要性,另有鑑於市面上的海鮮款式推陳出新,於是團隊們便花了近一年時間,參考了市場調查、統計處的進口海鮮數據,以及各地的科學文獻等資料,推出了全新版本的《海鮮選擇指引》。
紅黃綠 海鮮三級制
新版本的指引跟2017年的版本略有不同,摒棄了手機版,改以網頁版為主,希望更方便大眾使用。內容方面,新版本除了會涵蓋多種大眾常於日式餐廳食用到的海鮮,如油甘魚、鯖魚及比目魚,亦依舊會把海鮮分為「紅色——避免」、「黃色——次選」和「綠色——首選」3個級別,讓使用者於選擇海鮮時作為參考。「我們定義『綠』或『黃』色級別的為環保海鮮,至於屬『紅色』級別的海鮮,大家應盡量避免選擇。」Michelle進一步解釋,她們的團隊會以生產方式、飼料、魚苗來源及管理4方面來評估海鮮的等級。「就以三文魚為例,香港大部分三文魚皆來自挪威,由於其養殖方式頗為全面,因而屬於『黃色』的級別;相反地,智利漁民會於養殖三文魚時會注入許多化學物,不太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因此把智利三文魚納入『紅色』級別,希望大眾盡量避免食用。」
「三色海鮮」有何差別?
綠色:來自管理完善的漁業,捕撈或養殖方法對環境造成較小影響。
黃色:存在不利可持續發展的風險,應以「綠色」海鮮為首選,其次才是黃色。
紅色:來自不可持續發展的漁業,其野生種群更因過度捕撈而面臨生態危機,應盡量避免食用。
全新版本的《海鮮選擇指引》,介面簡單易用。
網站詳細列明了該品種的來源地、生產方式、魚苗來源、所需飼料以及對生態的影響。
選購三文魚前,應先留意其產地,以判斷是否環保海鮮的一種。
養殖海鮮 不一定環保
很多人都誤以為所有養殖海鮮都是環境友善之選,Michelle卻直言兩者的關係絕非必然:「鰻魚和藍鰭吞拿魚便是最佳的例子。由於養殖鰻魚的技術發展水平未如理想,魚卵未能在養殖場繁殖,因此鰻魚魚苗主需依靠野外捕捉,直接影響了野外鰻魚的數量。而藍鰭吞拿魚在養殖過程中則需用到大量飼料,加上未能追溯飼料來源,以及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故亦被列為『紅色』的級別。」
藍鰭吞拿魚雖是日本菜常見的款式,但卻被列入「紅色——避免」級別。
意外捕撈 易傷其他物種
另一邊廂,亦有些物種在短短數年間「大執位」,從「首選」變為「避免」。「波士頓龍蝦跟北大西洋露脊鯨的棲息地有所重疊,漁民在捕捉波士頓龍蝦時,普遍都會在海底放置鐵籠,並設粗繩連接水面;鯨魚游過此地時便會被粗繩纏繞至受傷或死亡。加上去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北大西洋露脊鯨的級別升級成極度瀕危物種,因此『波士頓龍蝦』的級別亦由『綠色』變為『紅色』。」Michelle亦表示,雖然「波士頓龍蝦」十分受香港人歡迎,但為了海洋生態,希望大家能「忍忍口」,挑選其他較能持續發展的龍蝦食用。
雖然波士頓龍蝦屬於「紅色」級別,但網站亦細心列出了替代選擇建議,讓愛吃龍蝦的大眾「有啖好食」。
Michelle 明白,要「一刀切」戒掉海鮮也許是天方夜譚,故她期望大眾能夠精明地選擇「綠」或「黃」色類別的海鮮,支持可持續性發展。